内心,本是一个人最为隐私的地方,又难以捉摸,难以表达。
加上社会对“神经病”和“心理问题”的混淆,有心理问题,会让别人笑话自己“有神经问题”。
所以,通常,就算我们内心有苦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咬牙坚挺过去,不会表达出来。非本人,也不知道这种问题的存在。
由于网络的发展,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匿名表达”的方式,我们可以在说出内心的时候,而不让别人知道讲述者是谁。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表达内心后被笑话的风险。
但无疑更关键的是大学生内心的痛苦,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知乎,这个网络社区,这种捉摸不透的隐私,居然被大量描述。
心理问题,作为一个群体的困境,终于浮出水面。
而当我们浏览“知乎心理学”、“知乎大学生”等板块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如此严重:
在那里,我们会看到一个大学生如何把自己的“自卑”描述地细致入微、字字珠心,令人感同身受,而一个典型的自卑问答,往往获得上万的点击量,数百的评论量;
在那里,我们会看到一个大学生如何把自己的“焦虑”描述地苦不堪言、如同再遇,同样的,这样的热门问答也有上万的点击,数百的评论;
在那里,我们会看到一个大学生如何把自己的“迷茫”描绘得情辞恳切、无助至极,同感者无不趋之若鹜,点击和评论亦是超乎想象。
还有抑郁、还有担忧、还有恐惧、还有害怕……
这一幕幕,简直令人触目惊心、不忍直视。
然而,大学生,本就有不错的天赋,又经过教育的层层选拔,何以变得如此痛苦不堪?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源在中学教育。
按照自然成长规律,在13到20岁之间,是人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内,理所应当,青春娱乐和独立是这个时候的主题:
我们应该主要渐渐接触社会,了解未来自己要生活的环境,并适当为工作打下基础;
次要的,我们应该保留部分娱乐,娱乐既是本性的追求,也是是自然界所有动物了解自己的方式;
另外,在这种独立为主娱乐为辅的阶段,我们还要逐渐学会照顾自己,掌控情绪,学会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依旧保持快乐的心态,积极的态度。
但现实是,在中国,13-20岁,我们基本上都是在上中学。而中学,让我们陷入了一场持久而残酷的“学习竞赛”。
作为竞赛,它自然包括奖励、惩罚,竞争标准,竞赛形式,以及竞争主体。
竞争的奖励很特殊,不是一般性的奖品,而是精神性的,是荣誉。这种荣誉包括老师的赞美,同学的羡慕,以及社会的认可。并且,随着竞争的深入发展,荣誉的级别也越来越高:班内成绩好的,有班级内的表扬;很好的参与年级竞争,由年级表扬;更好的参与校级别竞争,由学校表扬;特别好的参与全省竞争,以最后的一场“全省”级别的高考为终点。
总之,由于奖励是精神性的东西,所以,虽然竞争时期很长,级别也会不断上涨, 奖励却总能及时跟上,保证不会枯竭。
有奖励就会有惩罚,如果竞争失败,老师就会对学生进行批评、轻视,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辱骂。相对应的,其他同学也会跟着老师,对差生表示不屑。
竞赛的标准,是学生的成绩,并且是唯一的标准。每一次考试之后,班级、学校都会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然后公之于众,孰优孰劣,赫然在列。
竞赛的形式是考试。小的有“日考、周考”,大的有“月考、期中、期末考”,临近最后,还增加了“几校联考、省摸底考”。随着越临近最后,考试越来越频繁,学生们终日处在考试的压力之中,不得喘息。
竞赛的主体,则是学生,同学之间互相为竞争对手。以班级为原始单位,可以逐渐升级为年级,校级,再到区级、市级,最后的终点是省级。在这漫长的竞争中,你成绩越好,要面对的竞争对象则越高级,没有停歇,永无止境。
说来也可笑,虽然学生们都是以班为集体,但是班级内的活动却几乎全是学业竞争。而集体之所成为集体,其根本的特征应该是合作,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各自分工前进才对。所以,班级可以说是一种畸形的集体,他只有竞争,没有合作。若不是学生们年少单纯,想必根本不会愿意呆在这样的集体之中。
此外,由于竞赛经过长期的发展,如今进化出了促进竞赛的一整套方法论。
对于追求,我们被灌输,获胜的荣誉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除了荣誉的快乐其他都是低级的……
对于成绩,我们被教导,要每分必争,要每科必胜,要关注每一细节,要放眼全省的对手,要考虑长远,要做好每一道题,以防万一……
对于做法,我们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不怕痛苦,要坚韧,要永不服输,要执着,要坚持到底,要不达目的不罢休……
总之,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激烈,配套的思维、做法,也越来越极端,越来越苛刻,而老师们,则会在相应的时间段,将这些方法论“传授”给我们。
有永不枯竭的荣誉作为动力,有老师的批评辱骂作为惩罚,有宝贵的成绩,有无休无止的考试,有无穷无尽的竞争对手,还有极端的方法论,这就是“学习竞赛”的主要特征。而由于这是国家的教育制度,作为大陆的年轻人,生来注定要参与这场竞赛,无可逃避。
荣誉,本来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追求,他是比生存、快乐更高级的,所以,按照自然发展顺序,年轻人应该是先满足了生存、快乐的需求,才会去追求荣誉。但是,由于年轻人不可避免地要参与这场竞赛,加上此时的温饱都由父母承担了,也就不需要为生存操心,所以,荣誉“超前地”成了年轻人这时的追求,又由于老师们不断的灌输,荣誉就变成了我们内心最大的追求。
由此,从初中开始我们就加入了这场竞赛。
身处竞赛中,年轻人不断地追求着荣誉,从一次次的进步的表扬到班级前几名的荣耀,从单科冠军到总分排名第一,从班级排名到年级排名,从初中几百人到高中几千人。
这个过程中,有人实在追求不到,放弃了,于是被认为失败者,从此整个年轻时都处在自卑之中,甚至一生都打上失败的烙印。
而那些一直获得荣誉的成功者,则由于长期痴狂的追求,荣誉在他心中会变得异常重要,内心似乎吸上了荣誉的精神鸦片。
有多爱荣誉,就有多恨耻辱,这些人也开始变得敏感,变得极其在乎面子,变得受不了他人一丁点的轻视、侮辱。
为了获得排名,年轻人不断地和同学发生着竞争,竞争付出的时间,竞争付出的精力,竞争每一次的小型考试,竞争每一次的大型考试。
由于长时间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中获得荣誉”的心理在年轻人心中逐渐生根发芽,年轻人变得热衷于竞争,变得争强好胜。
竞争在不断加剧,年轻人也需要不断地加大自己的付出,从开始的周末休息,到后来一周休息一天,再到一星期从头学到尾,从一天睡8个小时,到睡7个小时,再到睡6个小时。
而老师所教导的极端的方法论,在此时也变得既有精神的慰藉,又有实在的需求。年轻人开始接受“为荣誉而战,从长远考虑,关注每一个细节,考虑万一的风险,争夺考试的每一分”,也开始养成“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不屈不挠,坚韧,执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作风。
由于方法太极端,有些年轻坚持不下来,放弃了,由此,也开始成为人生中的失败者,一生活在自卑之中。而那些坚持下来的成功者,则开始变得强迫、偏执。又由于分不清楚生活和学习的界限,成功的年轻人生活中也成了偏执狂、强迫症。
以上种种竞赛中的思维,再由于此时年轻人正处于走向独立的关键学习期,潜意识会把学习到的内化成自己的思维。
而回过头来看,此时,年轻人最急需的学习、最符合自然规律的需求,却是了解自己,学会照顾自己,掌控情绪,了解未来的生活环境,也还有青春期的快乐、美好。
但是,身在竞赛中,年轻人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了,根本没有剩下一点精力去学习本该学习的东西。
6年下来,通过这场漫长、宏大、残酷的学习竞赛,有一部分年轻人被淘汰了,从此打上失败者烙印,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可能影响一生。(一场并不是自主参加的竞赛,却让自己一生活在阴影中,这很可悲)
而那些获胜者,则变成这样一种情况:
他们把荣辱看得似生命一样重要,在乎面子,极其敏感,却连基本的快乐都未曾体会。
他们志存高远,抱负远大,却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对于未来要生活的社会也是一无所知。
他们热衷于竞争,争强好胜。
他们掌握了极端的方法论,坚韧不拔,顽强奋斗,要求苛刻,却还不懂照顾自己,不懂调整情绪。
这种情况,只能用一个词形容——思维畸形,扭曲了本性,被严重揠苗助长。而且,竞赛越成功,畸形越严重。
(有些年轻人测试自己的心理年龄,看到测试结果远超自己实际年龄时,还洋洋得意,殊不知,这就是思维畸形)
我们的教育,非但没有帮助我们认识到本性,让我们寻找到快乐的各种方式,反而让我们误以为快乐是可耻的;
我们的教育,非但没有让我们了解自己,让自己更清楚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反而让我们走上追求虚荣的不归路;
我们的教育,非但没有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反而放我们热衷于竞争,与同学竞争,与朋友攀比;
我们的教育,非但没有帮助我们学会照顾自己,学会调整情绪,保持积极,反而让我们背负上了“强迫、苛求、追求完美、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心理负担;
我们的教育,非但没有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了解未来的生活环境,反而无所不用其极地阻止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我们的教育,夺走了属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美好,却没有任何的解释。
这一切的荒唐,将在大学,化作心理问题,集中爆发。
大学,虽然仍是学校,但已经是社会的边缘,足以感受社会了。
一进入大学,原本孤注一掷的成绩竞赛消失了,原本国家组织的全体pk没有了,原本为进入大学而努力的目标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追问人生到底该为什么而活,是苦恼自己的未来到底该朝何方努力,它既要风光又要伟大,又要是终极意义,长期艰苦的追问,让无数学子们首先体会到了深深的困惑,困扰,体会到了无可奈何,进而转化成抑郁;
一进入大学,千万的学生们,才发现,原来社会并不是以前老师、书本描绘的,对于社会的恐惧一下涌入心头;
一进入大学,意味着大家要渐渐独立了,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然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批评,往期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又令无数的大学生陷入深深的担忧;
以上还只是由于客观环境带来的心理痛苦,而由于大学生养成的“热衷于竞争,争抢好胜”的心理,则带来更多的心理问题:
大学,已经没有官方的、全民参与的竞赛,也就没有了统一的竞争标准,没有了绝对的成败。这一点,已经注定了大学生谁也不能获得绝对的荣誉。
但是,大学生已经荣誉上瘾了,热衷于竞争。因此,第一批及后续的大学生们,为了寻找荣誉感,开始发掘各种可以竞争的项目,除了成绩,后来,他们还发觉了“家庭背景、长相、身高、专业、交际”。
于是,出身农村的自卑,家里穷的自卑,长得丑的自卑,身高不够的人自卑,专业冷门的人自卑,成绩差的自卑,交际差的自卑……在这里,没有谁真正光荣,只有自卑和更自卑。
为了在各种竞争中获胜,他们运用自己曾经学到的极端方法论,各种坚持,各种执着,各种不服输,但是竞争实在太多了,于是,他们终日活在惶恐之中,终日焦虑。在这里,没有谁真正从容,只有焦虑和更焦虑。
竞争中,他们也慢慢发现,这种竞争对自己的人生似乎意义并不大,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才更加重要,但是,未曾体会过乐趣,未曾探索过自己的年轻人,又哪里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哪里去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于是开始迷茫。在这里,没有谁真正明确,只有迷茫和更迷茫。
可是,他们却是一场宏大竞赛的获胜者,是肩负着家庭、自我、社会使命的人,心中自然有大志。然而,眼前生存问题都不一定解决得了,志向又该何处安放?于是他们变得抑郁。这是除了终极意义之外的抑郁,是志向上的抑郁。在这里,没有谁志得意满,只有抑郁和更抑郁。
此外,大学生们曾经全心全意竞赛,被灌输“寻找快乐是可耻的”“只有艰苦奋斗才是对的”,哪里知道怎么样管控自己的情绪,哪里懂得怎么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于是,他们只能放任这些情绪在自己的脆弱的内心,恣意摧残。
恐惧、担忧、自卑、焦虑、迷茫、抑郁,这些严重的心理问题,每一个都是致命的,而大学生却要承担他们的全部,而且没有调节能力。
想到此,做为后来的大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会疯掉,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会选择自杀……
可怜年轻人,曾经不顾一切地努力,放弃了青春的美好,却落换来这样的结果,比起那些早早放弃竞赛的人,大学生更为苦难。
我们的教育,实在是太荒唐了,我们的大学生,实在是太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