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多瑪是聖經中大名鼎鼎的罪惡之城,長久以來不少學者都期望找到有關這個被硫磺與火毀滅的古城的考古證據。考古學家在2006年於死海以北的約旦河東尋找到規模達到 40 公頃的大型土丘,這個阿爾哈曼土丘(Tall el-Hammam)是在區內最大型的古城遺址。而更令人振奮的是,學者發現整個土丘都被一層灰燼所覆蓋,是古城曾被高溫焚毀的強烈證據。根據年份檢測,學者得出這個土丘被毀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 1,700 年。更令人驚訝的是,學者在陶器碎片中檢測到只能在四千度以上形成的矽酸鋯晶體(Zircon crystal),故推算這個土丘很可能是被外太空的隕石所帶來的空爆所摧毀。[1]
但其實這不是重點,筆者想說的是,所多瑪並不只出現在摩押平原,也出現在耶路撒冷附近,就是以法蓮山地中的基比亞。如果你對創世記19章有印象,就是羅得接待天使的片段。所多瑪城的人聚集在羅得家門前企圖要強暴兩個天使,而羅得試圖以自己的女兒作為交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士師記19章,一個利未人和他的妾在基比亞城裡一個老年人的家留宿,城內的匪徒聚集在老年人家門前企圖要強暴那利未人,老年人亦試圖以自己的女兒作交換。雖然兩件事的處境和結果截然不同,但眾多拉比都將兩件事情並提,指出兩段經文的用字相似,反映士師記的基比亞基本上是所多瑪事件的翻版。[2]
學者指出,這兩個片段都帶出客旅在異地面對性剝削的主題,就是東道主企圖以人多勢眾和武力來發洩私慾;而在這些片段中,聖經作者明顯為特定群體劃出了邊界,羅得相對所多瑪人、老年人相對便雅憫匪徒,兩者都以住家作為邊界劃分,用以保護被剝削者。[3] 諷刺的是,為數較少、較弱勢的往往就是保護客旅的一方,他們沒有足夠武力保護自己,就如羅得和老年人都緊閉家門作為保護客旅的邊界。但其實要改變這個景況非常簡單,就如羅得和老年人一樣,透過接待和包容弱勢者,視他們為上賓和至親,以款待(hospitality)作為力抗剝削的有效方式,避免群體放縱私慾所帶來的破壞性後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