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北宋苏东坡对他推崇备至,说他“文起八代之衰”,也就是从东汉至魏晋乃至宋齐梁陈隋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文学因过分沉溺于形式的雕琢浮华而陷于没落境地,而韩愈以道统来感召人心提振文风,遂成一时盛事。
当年,韩愈因谏迎佛指舍利的事情,“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尽管他自己身体并不好,正如他在《祭十二郎文》里提到的,“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在举朝保持沉默,甚至有人高调吹捧皇帝的不当言行时,韩愈,这个出身穷苦的小官,毅然站出来。他并非逞一时口舌之快,他也并非不通世故人情的书呆子,只是一种使命担当促使他放下个人荣辱安危,不吐不快。“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即使贬在荒僻的瘴江边上,他仍然勤勉不辍,倡儒学除弊政,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人兴起了读书之风,风气为之一变。淳朴的老百姓不会歌功颂德,只知道修建一座“昌黎祠”来纪念这位儒雅倡学但一生仕宦坎坷的好官。韩愈穷尽一生致力于践行儒家的道统,他在《师说》里非常完美地诠释了师道。
一、谁能称老师?最该教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老师是为众人传道解惑的,是为社会树立言行标杆的,是启迪民心民智的,是提振社会良知的。可惜,今天的老师多数只在传术,只偏重于传授单一课本知识,好一些的也只传授一些生活技能,较少重视文化传承和道统启蒙,较少重视对内省察和对外开悟。
二、谁该当学生?最该学什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有人一提到学习就会毫不迟疑地想到孩子。是啊,多少孩子即使在假期,要么在培优,要么奔走在培优的路上。大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忙着给孩子报奥数、写作、英语等各科辅导班,忙着带孩子学琴棋书画各色名目繁多的特长班,一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却很少有大人花钱为自己报班学习,更别说向人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讨论人生在世的价值了。即使身边有值得师法的对象,出于面子,也不肯去学习,看到别人学习,还总要酸溜溜地讥刺两句。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孩子固然需要学习,但他们向老师学的只是最基础的术,教他们的老师也通常只是在传播浅表的知识,还够不上传道解惑的层次。长大后,具备一定的知识积淀才能够迈向探索人生大义的路途。解惑明道才是人终其一生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那些大人们要么忙于应付生活琐事,要么忙于督促孩子学习,要么忙于追逐事业成功,很少有人向内省求人生道理,更别说主动探寻高人名师指点开悟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三、选谁当老师?最该做什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tán)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古人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学道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老师也并非只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人神人圣人,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个人,各方面做得好,被大家爱戴尊重,当然要向他学习,这点做到也很容易。看到一个人,品行恶劣为人不耻,竟然也要向他学习,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是圣人的高明,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表现出来的性格风度也不一样,不要急于批判一个人,而应该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并引以为诫。泰山不拒抷土,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大。学习、求师、悟道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途径,然而大家在走向所谓成熟稳重的路上,背负了太多的猜忌和担心,也致于丧失了砥砺求学的能力。这种情况,唐代存在,今天竟然愈演愈烈。
孔子有言,“君子不耻身之贱,耻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苦 。”道,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是超脱于现实泥淖看清世道人心的标尺。简单地说,道就是人心的方向,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孔子看来,道就是“仁”,他曾宣称“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对国家,尽己责为忠。对朋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为恕。在道家看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源于混沌而不可言说,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而又无处不在,庄子认为便器里都有道存在。在佛家看来,道是西方极乐世界,放下贪嗔痴怨,逃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求得内心的安宁平和。求道,是一种生命态度,也许终其一生不能接近生命真相,但无论生活怎样对待你,都不要停下学道悟道传道的脚步,都不要忘记人生而为人,除了生存和生活,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生命不息,学道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