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世间最伟大最深沉最无私的爱,莫过于母爱。都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 这世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人可以像我们的父母那样,爱我们胜过爱他们自己了。
在我记忆中,童年是我最快乐美好的一段时光,小时候最安心的地方,就是在妈妈的背上,妈妈的怀中,妈妈推着的平板车上,妈妈扁担一端的竹篓里。每次到领居家串门,我总会犯困,躺在母亲的怀里,大人的聊天都会成我我的催眠背景。现在想想这些记忆恍如隔世。
那时,每次妈妈去附近小镇的集市上卖东西,快到晌午的时候,我就会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眼巴巴的迎她二里地。选。而每次也都会有未知的惊喜等着我,各种好吃和好玩的,对那时候的我而言就是莫大的期待和幸福。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妈妈赶集回来,我开心的迎上去,她拿着一个桃红色的风车从远处向我跑来,那个风车迎风转动的画面在我的记忆里定格了二十几年,现在依然温暖清晰。那时候的妈妈是那样的青春洋溢红光满面。真希望像歌里唱的那样,时光能够慢些吧不要轻易伤害她。
后来长大一些了,初中开始就住校,后来大学,不是在外求学就是在外地上班,每年回家最多四五次,每次见面,妈妈都像我在外面吃了多少苦刚放回来似的,每次回家都给我买各种我爱吃的菜,我喜欢吃什么她是记得最清楚的。后来上班了,每次回去就像个匆匆过客,回到家最多过上三五天就得返程,每次回去我会给她一些钱,但是,当我离家出发前她却非要给我坐车的零钱,我不要非得给,说是给习惯了,还说给了我她心里觉得踏实舒服。这真是世间让我最哭笑不得的感动了。
现在每次回家还是,都要把家里能想到的,最好的东西让我带上,我每次嫌麻烦,总说这个我不要那个也不要,但她总趁我不注意偷偷塞在我行李箱里。妈妈是从物质匮乏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特别的节俭持家,她对金钱很在意,从不乱花一分钱,因为小时候受过穷挨过饿,这是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的童年阴影,所以她可能对其他任何人都不够大方,唯独对我是毫无保留。
说实话,在家里我是被偏爱的那一个,哥哥姐姐都比我大很多,尽管他们也很疼我,但爸妈对我的爱和付出,比对哥哥姐姐加起来都要多的多。我多么幸运,选中他们做父母,他们的爱是我一生都报答不完的恩情。
现在,每次在喧嚣的城市,觉得累了倦了,回到老家休息两天,都像在给心灵充电一样的感觉,极度放松惬意,果然,只要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心灵的停靠港湾,是能量和爱的充电站。
世间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有些父母不善言辞,因为从小自己是被严格教育长大的,信奉“惯养忤逆儿,棒打出孝子”。所以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很少奖励赞美,打骂比较多。还有些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或工作忙碌或背井离乡的聚少离多,疏于陪伴,但是无论以何种形式表达的教育,他们都是爱我们的,这个请一定一定要相信。
父母是我们的英雄,但英雄也不完美,他们也曾有过迷茫纠结和无助,他们曾经也是孩子。也有过自己童年的创伤,可能会反射到对我们的教育上,影响我们一生,这些心智模式正确与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觉察,然后让自己强大起来,去看见去疗愈去修自己。
我甚至觉得现在的爸妈,更愿意听我的建议也更依赖我多一些。父母需要反哺。小时候他们是我们的保护伞,长大了我们就是他们可以依靠的大树。
那么,你有没有停下来仔细算过,余生和父母相见的次数,相处的日子大概还有多久吗?
我粗略算过,比如父母现在五十岁上下,我们一年回家三次,十年就是见面三十次,等父母八十岁,也就见不到一百次…如果每次见面三天左右,也就是未来三十年能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都不到一年… 这还没有考虑其他父母年纪更大身体不好的和回家次数更少的情况。
试问有多少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都在等来日方长去报亲恩。但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可以等,唯有孝顺等不起,都说养儿防老,所有的子女终有一日也会成为别人的父母,孝顺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子女孝顺,这是我们的刚需也是父母亲的刚需,而对子女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这世间最大的追悔莫及,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这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人,一直在维持着我们心的温度,有亲人,有爱人有朋友,有同事,而母亲,在我们的心底深处无疑是最温暖的港湾和牵挂。所以,呼吁父母尚在的幸福小孩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好好爱他们!
不过,话说话来,今天其实是西方的母亲节,据说,中国的母亲节应该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起源于黄帝和妻子嫘祖成婚的日子。嫘祖发明植桑养蚕,和黄帝一起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被誉为中华名族的“人文女祖”,是东方女性的光辉典范,是中华儿女的母亲,说早在三千年前的中原大地就有人把这一天定为“母亲节”,且世代传承。
但民间也有人把孟母生孟子的日子四月初二当作母亲节的,说孟母是中华母亲形象代表。反正无论如何,咱中华儿女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世代传承,父母在的每一天都理应时刻记挂好好孝顺。就像那首歌口口相传的歌唱的“找点时间,找点空闲,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