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好像不是那个让大家不屑一顾,可以和有趣灵魂相提并论一较高下的皮囊。蔡崇达想要表达的皮囊,可能更偏向于阿太口中那个用来锤炼的肉身,是具有生命体征的一具躯体,而不仅仅限制在五官和皮相。当然,不管是肉身还是皮相,核心还是情感和思想聚成的灵魂。
之前不了解蔡崇达,带着感动看完了前面几篇文章,关于他的父亲母亲阿太,他的老院老巷老镇。可能在接地气的地方生活过的人都会对那种质朴生活有一种复杂的感觉,怀念而不向往,就像书里说的:“到不了的远方,回不去的故乡”。其实,从离开的那一刻起,就无法参与故乡的变化却拼命追赶着异乡的浪潮。乡音未改,容颜渐衰,儿童不识,客从何来,繁花看尽,叶落归根。
一直觉得父子的关系很神奇,不同于父女母子的宠溺,传统的观念来看好像更具有传承的意味吧。黑狗达父亲卧病在床后,小树苗就变成了参天柱,母亲反复强调他一家之主的地位,这种迅速长大的方式既心酸又让人感概,一家人不同阶段里的相互依赖,依靠,依存还有一家人经历挫折后的尊严,就像他们家的四层小楼,不断修葺却始终都坚不可摧,昂首挺立。
但是我不喜欢关于阿小,关于文展,关于厚璞(忘记哪个pu)的三篇,虽然一样都是讲他的好朋友,但是似乎这里他是大人口中别人家乖巧懂事的孩子,而阿小在香港家道中落后勉强生存,文展孤高自傲被现实打败,厚璞活在自己理想的世界里,然后被世界抛弃。黑狗达足够理智的用第三方的视角冷静的观察见证着,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青年有为成功的新闻人。记者出身写文自然是要客观些,但是比起前几篇还是少了很多温情,当然也有可贵之处,只是免不了要有对比有伤害,不喜欢。
文末印了一句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句子“每一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1984》里也有一句这样的话“最好的书就是将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
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看别人的故事,回忆自己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