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七月初总是一个兵慌马乱时期,各种考试扎堆,高考成绩几家欢乐几家愁。天气也相当的不给力,在我们对一个月到底是下了20天雨25天雨彻底麻木,懒得追究时,高考生们还晕乎乎地就要面对志愿的填报。很大程度上,这将是他们对自己人生做出的第一个方向性决策。
在选专业这种事情上,有像咪蒙那样斩钉截铁的。她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文学,想当作家,中文系填满了整张高考志愿报名表,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回转的余地。
也有像我这种找不着北的。作为一个已经被数理化虐惨了的学渣,也不知道哪根经不对,竟毅然决然地报考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提前招生。一上来就蒙了,学校给了我们很多仪器,进行精密测量,现在想想头都超级大。
老师面试环节,其他老师基本上问了些关于专业的问题,诸如为什么选这个专业之类的。中间那个很威严又挺和蔼的老师(大概是院长或者系主任吧)一直笑眯眯地听完了我特别牵强的回答。后来他问,你平时的爱好是什么?我说我喜欢看书,喜欢老一辈的作家。然后他很认真地对我说,你应该选文学专业的,这个专业不适合你。
时至今日,仍然想穿越回那个面试现场,给那位老师点个赞。
当然我后来还是选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常规的专业,国际贸易,应付考试的能力还可以。但从来没有想过去看老师推荐的相关书籍,实在是爱不起来,各种经济模型对我来说实在是没有太大吸引力。
而通常比较牛的人总是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在我们还傻乎乎地瞎乐呵时,他们就开始集中精力狂奔了。室友实习公司的老总,他从大学开始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以后要从事本专业,从不去做五花八门的兼职,节省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看了大量经济类的书籍。
当然也有些阴差阳错或者客观原因和自己喜欢的事情错过的。小时候课本上读过一个故事,一个国外的女生她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个音乐家,并且她的小提琴拉得超级棒,最后却进入了法律专业。她选择了面对现实,成为了一个很出色的律政俏佳人。
朱沐也是一直喜欢写作,高考作文满分,但考虑到要照顾家里,她还是选了看上去比较能挣钱的国际金融。后来成为香港金融从业人员以及证券公司的首席营运官。她仍然爱写东西,业余时间写作,出版了两本书,也拥有了一家文化娱乐公司。
但说实话,真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能力,把一个无感的事情做的那么好。或者换句话说,可能凭借他们的智商、情商以及努力,是可以把任何一个职业做好的,而不局限于喜欢的领域。因为说到底,任何的工作你做到最顶级,都是相通的。而很强的人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咬紧牙关走到最后,看到相似的风景。
这个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
一个本来也不怎么喜欢的行业,你的容忍度会降低。试想当你遇到了工作瓶颈,老板是个傻Ⅹ或者同事特别难相处的情况,相比较积极面对,选择后退和抱怨的可能性会大很多。而一个热爱的行业,遇到麻烦时,你同样会难过也会沮丧,不同的是,你生气的更多的会是:为什么我做不好?!
游戏大神sky,作为一个非天才型选手,他就是依靠机械化地训练。不停地练,也不停地失败。终于,他决定给自己最后一个机会。结果,第一局就输给给了一个不知名的选手。
一种巨大的无力感,眼泪都流不出来绝望。
他站在窗台边,不是因为挫败而一死了之,而是把自己的手摔断,这样就再也不用为了《星际穿越》痛苦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真正地放弃,依然扛了过去。
每一条路,都有同样多的艰险,问题是你能不能走下去。支撑sky的就是他对游戏的热爱,就是把困难当成家常便饭,就是撞了南墙也要把南墙撞倒的固执。
因为喜欢,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好多的网文作者,都是狂写到变态的程度,在出租车上写,在飞机上写,旅游的时候写,工作结束半夜写,吊着水写,做完手术写 ,好像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写不了文的地方,没有不适合写文的时间。
却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多勤奋,反而会觉得,这不是应该的吗?做喜欢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啊,而且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哪里会有脸面放弃呢,就是要死皮赖脸地耗下去啊。
特别喜欢肖洋10年前的写下的一段话:
我是一个穷小伙子,今年二十六岁。住在北京的护城河边一间租来的小屋子里。我的窗户朝北,门朝南,往北可以看到重峦叠嶂的高楼大厦,往南可以看到暗流汹涌的护城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导演,我的工作是电视编导。我是湖北人,我来这里已经一年。在楼道里面,只有开电梯的大妈知道我姓什么,还有楼下卖豆浆的山东大爷,知道我爱喝冰豆浆不加糖。单位的同事倒是都能叫出我的名字,但是他们没有一个知道我住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女朋友。这里没有多少人认识我,也许也没有多少人有兴趣认识我。但是,我一定会成名的。在我成名之前,我要写下这篇文字,这文字仿佛就是一个契约,将冷冷地注视着我的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