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江西人,对于江西最著名的城市景德镇,却是在四十余岁的时候才深入城市脉络。在试图探寻几丝历史的余韵之后,不禁有一朝入镇,相见恨晚之感!
景德镇是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中目前唯一一个继承了使其扬名的历史衣钵,并持续将传统制瓷工艺发扬光大的城市,不管其间的瓷器生产历经过多少次兴衰,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打造国际陶瓷交流平台,建立面向世界的陶瓷生产基地等,都能让人们对景德镇的未来抱有极大的期望,对中国陶瓷这一集中国文化之美的于一身的器物报以美好的想象。
在中国国家陶瓷博物馆,我们从陶瓷的前世今生看到了生活,看到了文化,看到了交流,更看到了历史。陶瓷是陶和瓷的集合称谓,从陶器发展而来的瓷器,在历经了了漫长的工艺发展,试用了各种矿末颜料,逐渐有了形制,有了称谓,有了特色。以泥为原料的陶器最开始是用于便利日常生活的,以碗,罐,盘等日用物居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技术的提高,审美的发展,到了唐代,人们可以烧制出早期的瓷器,但色彩和器形都不甚丰富。直至宋代,由于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以北,以“官哥汝定均”为代表的五大名窑均在北方。而景德镇,则是从元代创烧了青花瓷之后,才逐步踏上制瓷业的中心舞台的。由于元代的疆域广大,使得伊朗的染料苏麻离青能够被国内获得,这种珍稀的原料与景德镇独有的高岭土风露相逢,烧制出了青白分明,色泽光润的元青花。国家陶瓷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的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圆肚小口,溜肩收足,器形十分优美,由于苏麻离青烧制后有轻微晕染的效果,使得瓶身所绘的牡丹纹饰更有水墨的韵味,颜料的特性突破了线条勾勒出的死板,产生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在本世纪初的一场拍卖中,元青花的天价成交更促其扬名天下,使得世人对其珍稀程度有了一个数字化的具象认识。明代的景德镇名气日盛,朝廷在此设立了御窑,并设督陶官一职,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这种官民分开用瓷的规定,除去封建等级这些糟粕不说,皇家对御用瓷烧制不计成本的投入,在一定意义上使得制瓷水平的上限在飞速提升,要知道一件合格的御用瓷的背后,可能是成百上千件报废的瓷器,那些御窑厂遗址下层层叠叠的陶瓷碎片就是最好的证明,不得不说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一件件精美瓷器,是多少金钱和陶工的汗水的累积啊。清代随着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到达顶峰,瓷器的烧造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们可以看到艳而不俗的单色瓷,鹅黄、天青、绛紫、烧蓝,各种现在流行的莫兰蒂色系,让你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审美眼光,可以看到梅瓶、葫芦瓶、天球瓶、转心瓶,以及爵、鼎、琮等仿青铜器、玉器的造型,变化之丰富让人眼花缭乱。景德镇近代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以瓷为纸,创烧了大量的瓷板画,将远古神话、戏曲小说、历史人物等描绘入瓷,高超的绘画技艺加上精湛的制瓷工艺,实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瓷器上的完美融合。难怪外国人会用china(瓷器)一词指代中国,在这个古代中国外贸的主力商品上确实能折射出很多中国的文化特色。
景德镇的手工瓷扬名天下,相比机器制瓷的批量制造,手工瓷的独特性、稀缺性、艺术性是其受到世人的追捧所在,高端的收藏级瓷品往往来自于名家的手工制瓷。景德镇的高端瓷器制造是世家传承制,以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为代表,景德镇的制瓷大家都有自己的不传之秘,包括胚体捏塑,染料配比,温度把控等最顶级的制瓷技术,只在家族内部通过父子相授的方式流传,哪怕是在上世纪中叶,景德镇国营瓷厂红火发展的阶段仍是如此。近年来,景德镇大力打造世界级的制瓷交流平台,以三宝村、名园坊为代表,吸引聚集了诸多国内外的新兴制瓷工坊,使景德镇瓷都的名气更上层楼。晚上我们去逛了逛景德镇着力打造的陶溪川集市,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大众版的手工制瓷交流平台,集市的商家都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在校学生,售卖的商品都是平时他们在学习之余设计烧制的,由于每个人的设计理念和兴趣爱好不同,这些私人定制的陶瓷呈现出来的是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意趣,有浮夸的卡通玩偶,有俏皮的生肖台灯,有别致的茶宠酒具,有清雅的文玩摆件……,一个个小摊位串联起来的是传统和现代的交织,在这一件件瓷器中碰撞出别样的文化烟火,让人流连忘返。
随行导游说,景德镇传统的制瓷工艺是分段流水线性质的,在过去多达72道工序的制瓷工艺中,每名工匠终身只能从事一道工序,并且不允许对其他制造环节进行学习,为的就是确保能在本道工序上做到极致。想来制瓷工艺的“尽善尽美”也是景德镇为什么能独揽中国瓷都之名的重要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