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作?

近来常在medium和简书晃悠,但仅仅是看,却从没写过一篇文章。这两天实在有些熬不住了,不能再等了。第一篇就先记录下我为什么这么迫不及待。

其一,几日前在微信群里和人聊得很嗨,对方是B站小up主,业余时间做油土鳖搬运,同时捎带听译啥的。他发了个Mr. Robot男主的访谈出来,让帮忙解惑。花了几分钟时间听完,明明白白,有些小喜悦。这次聊天,也让我顺带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从开始接触英语,前前后后,断断续续27年!分水岭出现在中间大概19年处。近20年时间,并非不努力,读得多,听得多。什么乱起八糟的BBC, VOC都有听,还有强化班也有参加。但结果和随后的八年相比差距可为触目惊心。

是什么导致这个转变?其实答案特简单,“说”!

人的大脑是一个反馈系统,语言功能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系统功能。【听】和【说】是这个部分的 In & Out,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不可割裂的整体。关于反馈,参见摘自维基百科的解释:

反馈(英语:Feedback),在台湾称为“回馈”,又称回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回路,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1]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系统“反馈到它自身”。在讨论反馈系统时,因果关系的概念应当特别仔细对待: “对于反馈系统,很难作出简单的推理归因,因为当系统A影响到系统B,系统B又影响到系统A,形成了循环。这使得基于因果关系的分析特别艰难,需要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今天开始的写作,其实是一个长期的实验,就像看看【写】和【读】相伴后,会有怎样奇妙的变化?

其二,不知是年龄大了,还是工作压力大了,睡不着醒得早常相伴,俗称失眠。有因煎熬,也有因兴奋,源头不可整齐归一,但有一个特征:脑袋里的事儿总是装得要满出来样。于是给自己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任务:想办法放空自己!

了解到蔡格尼克效应,我能不能将脑袋里的烂事儿都记录在案,以示完成。不知道【忘记】会不会随之发生。这也是著名行为管理方法GTD中第一步“将所有待办事项倒入inbox”能解放大脑的理论依据。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或称为“蔡戈尼效应”、“契可尼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不管怎样,JUST DO IT! 如果放空失败,就只得上杀手锏~~断~~~舍~~~~离......

Illustration by DotHaus from dribbble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越是复杂的习惯,越难养成,也越容易半途而废。如果想要长期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回答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问题。 最近开...
    liyli阅读 3,808评论 0 1
  • 如果你要从一堆人中决定出一个职位的合适人选,雇那个写作最厉害的人。这个人不在乎是不是营销人员、推销员、设计师、程序...
    茗姐说阅读 3,280评论 3 4
  • 关于写作, 人们也许有一万个理由。不管什么理由,存在即合理,你手写你心,不要和他人比较写作理由有无高下之分。好报写...
    作家二美阅读 4,177评论 6 10
  • 导读:文章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回顾自己的写作历程,其次是目前在写作上的一些好用有用的资源分享。 首先从情感因素上说...
    shaoyu阅读 3,717评论 0 3
  • springboot对kafka的client很好的实现了集成,使用非常方便,本文也实现了一个在springboo...
    冬天里的懒喵阅读 9,465评论 1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