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个人的必备技能,作为一个想要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到黑的新手,我明白自己需要大量阅读,可这是个浩大工程,由此引伸出来了一个问题:该怎么阅读才能更有效?
从小老师就叫我们看问题有三个基本角度:what、how、why。
那么在这里我的问题是——
what:我该看什么书?
我大致从简书、知乎等平台查了些相关书单,然后从中选择了一些我认为可以看的书籍,今天是我正式看书的第一天,我选择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推荐的人也很多,所以我兴趣比较浓厚。
why: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一言以蔽之,培养我的正确阅读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how:我怎么从中学习?
大量输出:记笔记、简书写文等等。
这么粗略一看,我起初和这书的有些观念算是不谋而合了,当然我这是低配版,需要通过学习,升级程序。
该书作者认为,你“一味读下去”就等于没读过,所以必须要写读书笔记,他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流程,如下:
选书:列出购书清单(收集信息)
可以做成表格,写上书名、作者、出版社、备注,然后就能指名购买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记录掌握选书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冲动支配,花了冤枉钱,买回家也不看,只是用来装点门面。
在生活中,我们会在不经意间有了灵感,这时候就需要自己记录下来了,比如看了《国家宝藏》,深受感动,对那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想法就需要立刻记录,以备不时之需。
这时,作者也提出了随想笔记的概念,目的就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灵感。
然后,我们可以带着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来搜索推荐书籍。
购书:指名购买(高效的购买方法)
把购书清单用A4纸打印出来叠好,收纳在笔记本里,如果有时候不太方便,用便利贴记录也行,我个人可能会在手机上下载一个笔记专门记录书单。
读书:做记号(确立读书重点)
1.通读
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2.重读
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3.标记
再重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仍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4.记录
再读3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笔记上。
记录:写读书笔记(与书对话)
该书提出了好几种制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其中我对“葱鮪火锅式”读书笔记记忆犹新,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很特别,而且也是本书重点。
作者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因其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
“摘抄+评论”就是种笔记的精髓。
对于其他笔记法我都做了相对较详细的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活用:制作检索用标签制作索引(反复阅读)
为了更好的消化内容,不至于做出精美的读书笔记只能用来积灰尘,我们需要重读笔记,加深印象。
在固定的场合、时间中重读笔记。
最好可以在独处的情况下找个安静的地方重读,这样效果比较好,而且我们也要养成习惯,量化重读频率,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三天一次,视自己的情况而定。
最后,我们要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考输出,如:在简书上写书评。
只要你能想得到,都可以,但是不能不做,这样没有输出的读书效果会大打折扣。
做笔记做多了,可能会很难找内容,所以作者又提出了有效的检索方法。
1.在笔记外做好标记
用马克笔把书名写在封面上,或者直接把书腰或书签贴在封面上,还可以贴些其他让你有感触的东西。
2.制作检索用标签
在扉页上添加目录:写好书名,再在相应书页的边缘涂一个小色块或直接贴上纸胶带当作标签,正对书名所在的那一行。(积累不满10本)
3.将检索数字化
在文档中编写读书笔记索引(电脑、手机)。
输入信息依次是“笔记本编号”、“阅读日期”、“笔记类型”、“书名”、“作者”、“出版社”六项。
例:[12]080811/读书笔记/《局外人》/科林•威尔逊/集英社
还可以设置关键词。
例:[12]080811/读书笔记/《局外人》/科林•威尔逊/集英社【荒谬】
看完这本书后,我颇受启发,忽然觉得,读书就像是看一场电影,而读书笔记则是我们人生的电影票,忠实地记录着点点滴滴,还可以反复重现经典画面,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我明天开始会根据本书所说的方法做笔记,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东西。
让我的人生成为一部精彩纷呈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