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一本日本人写的《高效阅读法》。
不得不说,日本人写方法论的书都很浅显易读,整本书的核心内容不多,但会不厌其烦的给你做全方位的描述和讲解。比如《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思维定式的病》、《麦肯锡工作法》都是内容很不错、但略显啰嗦的书。
这本《高效阅读法》也一样,一不小心就读完了。在读过两遍之后,我归纳了七个高效阅读的策略。
策略1:明确目的、限制时间
不要读一本书就读的没完没了。明确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学会某个技能?解答某个疑惑?或者干脆就是读着爽。不同的目的,安排不同的时限。解答某个疑惑,也许3天,也许一个月,但不要拖太久。读起来爽的书,就可以把时限拖长一点、优先度靠后一点,反正不急。
策略2:全面了解,看清不需要读的地方
虽然传统的说法是:开卷有益、要多读书;但现在信息爆炸,知识更迭太快,所以当我们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读书,就要剔除那些用处不大的地方。
毕竟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没必要去浪费太多时间,解决问题要紧。
策略3:带着问题读书,记下重点
不然,复读的时候就不知道重点在哪,只记得这是一本好书。
当然,也不必读一页就记一页的笔记。捡重要的记,还要融合自己的观点进去。
策略4:学会一部分就好
彭小六、赵周老师(拆书帮)、战隼老师都说过,一本解决问题的商业书,读到几个有用的观点,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接下来应该马上去执行,而不是反复读、反复感叹。
(参考RIA拆书法)
策略5: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
安静的地方适合读书,但也要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试试回忆一下,你在哪些地方、或者哪个时间段的阅读效率高?我猜是没有wifi的时候。
另外,如果状态不好,或者今天读书的时间已经够多了,那么剩下的时间就玩吧!
策略6:输出内化
读完了一本书,记得去输出笔记。可以是一篇读后感、一篇书评,或者思维导图。
输出就是最好的内化方式。
策略7:不好的书马上丢掉
出书的门槛越来越低。如果你读了十几分钟,还是没有发现这本书有值得记笔记的地方,建议不要读了。别心疼买书的钱,时间更值钱。
(参考昨天提到的“国王阅读法”)
这是我从《高效阅读法》里提炼的七个阅读策略。感兴趣的可以去找原书来读读。
此外,这本书还提到了“选书”的方法,明天我们聊聊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