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没什么新鲜事,但有件时常发生,但并没有在意过的小事引起了我的兴趣。
某天早晨七点参加体检抽血,之后九点有个必须参加的讲座。第一位演讲人一上台就说:“我提前到场,发现大部分人提前十分钟就到场了,大家还是很守时的嘛!”我笑了,要不是因为体检,怎么可能会有“守时”这一说。
突然想分析一下演讲者为什么会说这句话。首先,演讲者并不知道我们体检的事情,其次,他看到了同学们“准时到场”的现象,最后,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及惯性思维下了一个结论,即因为“同学们守时”所以“同学们按时到场”。但就我个人而言,排除自身的行为习惯,这次的“按时到场”可以归因到“早晨参加了体检,而时间上又恰好合适”。
我想起了女朋友经常说的一句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虽然一直当成玩笑在听,但这真是可以使人进步的一句话。在作出判断之前问问自己“你确定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或许会有新的观点、论据或因果关系出现,使得整个思考过程更缜密,结论更趋向于正确和完善。
结合这位演讲者的情况,我想出几条避免“因果关系谬误”的建议:
不要急着下结论,不要太相信惯性思维,更不要拒绝思考。
始终记得你所看到的是现象,是结果,而它的成因多数情况下并非你想象的那样。
如果要了解这个现象或结果的成因,要尽可能的收集相关的信息(比如那天早晨学生的日程安排),收集信息时尤其要避免“确认偏误”。
可以做判断,但不要做最终判断,容许自己对判断进行修改和推翻。
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绝大多数结果并非单因,而某个原因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不知你还有什么避免这种情况的建议,欢迎留言分享。
PS:当然,我不否定演讲者有恭维学生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