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间词话》与王国维

  人的真实情感是任何作品的灵魂,文字色彩只是外在的框架,无论你想表达什么,我们都需要从中看到一颗真诚的描绘自然的心。

  静安先生如是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近日翻来厚厚的这本书,见王国维所讲各种词之妙趣,我却一边捧着香茗,一边从这本书中读来了人生百态,人世哲学。

  静安先生谈词,却不离最为关键的境界二字,所谓境界,则是无处不在,且深藏,潜行于作品之中的个人精神境界与纯粹,袒露作者的性情世界与内心独白。

  他这么讲着,又一边举着生动的例子,给你细细评析。词人大家的词,在他的描述中仿佛成了一张张极为生动的画卷,迎着春风,吹着炊烟,就这么袅袅飘来。

  我读着书,似乎看着那个留着两撇胡子的先生正在循循善诱地教导,极其耐心地为学生答疑。我想他的脑中一定藏着词海深堀,不然他为何懂得那么多,知识那么丰厚呢?

  而先生的呕心之作《人间词话》也正是那样,犹如大海,深厚渊博,须得人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也许几年的研究,也许一生的翻阅,才能知晓其中意味,得老先生之精神寄托。从这本著作中,能读到的,不止是百家词作之高下,还是文学之灵魂,更是做人之哲学。

  书中,先生花了大量的笔墨点评各家之词,如欧阳修、秦少游、李后主、冯正中……他分析各家特点,具言长处。然而对于张玉田、吴梦窗之辈,又语言犀利,甚至曾有“白石尚有骨,玉田则一乞人耳。”此言批评其词砌字而浅薄,意竭于模拟;评价白朴,既有《秋夜梧桐雨》的“元曲冠冕”,亦有《天籁词》粗浅到“不足为稼轩奴隶”。因为在静安先生看来,人品即词品,二者不可分。

  而《人间词话》中最具盛名的一段话,便是静安先生谈人生三境界: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能说出如此精辟论述的人,其心胸是如此开明,目光又是多么高远。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论述,足见静安先生的高度,他对文学词赋的一腔热爱,他不肯低头的人生姿态都让这他无意遣怀的作品,成为后世所念的著作。

  静安先生的生平,也正像是平静的谭渊,他从容简单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潜心专研学术,做一个安安静静的文人,然而时代的洪流却使这谭渊泛起了波涛,先生作为一个旧时学者,面对着文化冲击,他似乎像是宣告着旧文化的更替,悄无声息地沉于塘底,对于世人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不论结局如何,对静安先生的感觉,恰似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毕身热爱着文学,时不时散发出一种干净·高贵的气息,不同于俗世凡人。

  我读这本书,不禁被大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感谢先生能为后人留下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词同做人的道理总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只愿我们也能静静地品书中词句之妙趣,也做一个自然纯粹的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本书导语 《人间词话》乃全能型学者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关于词学研究的一本书册。全书不足百...
    余鹿阅读 3,220评论 0 22
  • 一部《欢乐颂》又让我们对国产剧充满了希望,终于不再是玛丽苏与世界充满爱~忽略那抢戏旁白,这绝对是良心好句。 看了两...
    mavise阅读 335评论 0 0
  • #to do list#写了一个月啦 继续坚持 2017/04/08 (30) 周六 晴 #to do list#...
    征人随说阅读 141评论 0 0
  • 早起没多久,我正刷着牙,天色一下子就黑了,我跑到大厅往外一看,乌云低沉,狂风咆哮,远处的大树全都被吹得直不起身。 ...
    李旭洋阅读 19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