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烧塔”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中秋节的夜晚,会在月下摆上一张桌子,放上月饼, 桔子,花生,来拜月。拜月后,一家人围坐桌旁赏月,吃月饼,叙家常。此外,还有中秋夜烧塔的习俗。

进入农历的八月,初八,九左右,大人们就开始张罗为村里的孩子们搭建瓦塔。为什么是用瓦,而不是砖头或土坯呢?用瓦,中间会有一定的空隙,便于空气流通,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便于柴火的燃烧,也便于观赏。塔的搭建一般会按组进行,方便孩子们就近观看。孩子们从四野拾来废弃的瓦片,或残或全,由大人们帮忙砌成,通常3-4天砌好。比人还高的瓦塔,基脚用残砖或土坯筑成,(留前后两个灶口,前面的用来添茅草,后面的用于拔出火灰。)上面用瓦片叠加至顶。八月十五月正圆,圆塔如满月。黄昏时,儿童排成一队挨家挨户在村民家门口唱上一首歌,要来一拢或一把禾秆.这首歌我已不记得了,问了父亲。父亲讲的歌词大致如此:

一字排来,一条龙(以前家乡,春节至元宵期间,有舞龙,唱戏的习俗)

二字排来,满天红(二月,映山红,也叫杜鹃花,漫山花开红艳,像燃烧的火)

三字排来,山头见利(在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后山,山上种茶树。三月,正是山茶花盛开的时候,一年里,茶子收成的好坏,就看花开的怎样了。要是满树花开,那茶子也定是结满枝头的,能不欣喜么?)

四字排来四季发财(注:在当时的社会,平民百姓对于钱财的美好愿望,这在今天,也是无可厚非的。前提: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

五月五,过端午(正值端午)

六月六,桂花绿(六月桂树开始泛绿,在我生活工作的城市,桂树常年绿)

七月七,大家打点烧纸衣(七月十五的鬼节,祭祀祖先)

八月八,火烧塔(正是中秋)

九月九,毛豆有(这时候开始出毛豆,现在市面上3-4月就有毛豆了,不正常也不合时令。子曰:“不时,不食”。非季节、非时令的东西不吃。)

十月十,月光出来塘中立(月光光,照池塘)

种田佬有饭吃,读书佬有官爵……(种田的人不会饿死,读书的人有官做。孔子都说:“学而优则仕”。

歌词大致讲的是一年四季当地的一些风俗和自然景象,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有些在我们今天看来,或许不以为然,但是,反映了当时普通老百姓对解决温饱问题,和读书志在官、志在仕的朴素真诚向往。

孩子们就这么唱着歌,挨家挨户地凑来了烧塔用的稻草,堆积像小山。月光下,点燃一把引火,放置塔内将瓦塔烧得通心红艳,在地面上遥祭月亮。烧到瓦片发红,揭开顶,火苗冲天而起,孩子们欢呼雀跃。

多年以后,我在电视上看到汕头一带盛行此风俗,相传它是汉人反抗元朝残暴统治的起义信号。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塔这一习俗。

家乡中秋烧塔的起源是否也与此与关?就此我请教了父亲。父亲说此风俗由来已久,不确定是否与抗元有关。但从家乡清雍正年间所修忠义碑坊来看:

1)在元末兵乱时“崇仁尚义,乐善好施”的朱思忠,倾钱粮器械,领众抗赋,数百里免于难,皇封朱思忠(号厚溪)为承事郎,兴国县尹。

2)明末抗倭英雄朱裒,嘉靖扬州知同,战倭寇殉国难,敕立祀祠,诰封布政史司左参议,赠“方伯第”、芳垂千古。

家乡“忠义“牌坊”

家乡“忠义”牌坊

家乡“忠义”牌坊

感谢相机!借助于相机的拉近距离功能,得以看到上面的题词:雍正十二年甲寅冬月吉旦修。由此看,此牌坊确为纪念朱思忠、朱裒所建。

这之间似乎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否真如此?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到一些资料:

据相关记载:烧塔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

据记载,南宋末景炎元年(1276)正月,文天祥被元兵所扣留并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时,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广东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家乡),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吉州及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祥兴元年(1278)秋,文天祥在吉州、兴国等地收容残部近万兵力准备再次反攻,于农历八月十五曰汇合在早禾市(今江西泰和县禾市镇)的牛吼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后被明朝庭命名为“国渡村)

中秋节当天,禾市老百姓在牛吼河上用自家门板、茅草架设了一浮桥,供文天祥率军过桥抗元。(后被朝庭命名为“国渡”的渡口遗址)。当天晚上附近老百姓拿出家里所有的米果、饭酱(月饼);摘下树上所有的柚子、桔子送到文天祥部队。文天祥率全军及老百姓共万人在渡口边上拜月神,祈求早曰收复失地,国家兴旺发达。月圆时村民们在渡口用砖块和瓦片砌成一个高约三米的大塔,并搬出所有的稻草,不停地放进去燃烧,烧得塔身通火。塔火和明月照亮了整个浮桥。到下半夜时分数万抗元将兵全部安全在渡过了牛吼河。

后来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会在渡口边上砌起灯塔,得通火。以纪念这位家乡的爱国民族英雄。而且此习俗在各地慢慢传开。

这些似乎可以佐证中秋夜“烧塔”这一习俗与抗元有关。

特此说明:文章中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资源。

写于2011092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什么叫烧宝塔 对于烧塔这一民俗活动,清代的《吉安府志》已有记载:“中秋玩月,儿童烧塔为乐。”旧时,烧塔主要是青少年...
    陈蕙茗阅读 7,445评论 0 1
  • --小品文PIXIU 提起苏东坡,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北宋一位伟大的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文坛全才...
    pixiu小品文阅读 10,286评论 10 32
  • 前言 Google Play应用市场对于应用的targetSdkVersion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 2018 年...
    申国骏阅读 64,735评论 15 98
  • 《来,我们说说孤独》 1·他们都在写孤独 一个诗人 如果 不说说 内心的孤独 不将孤独 写进诗里 是不是很掉价呢 ...
    听太阳升起阅读 4,406评论 1 7
  • 自幼贫民窟长大的女子,侥幸多念了两本书,枉以为可以与人平起平坐。可是人生从来都是接力赛,我们却天真的当成了百米冲刺...
    Leeanran阅读 5,796评论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