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刚刚起床,指尖划开手机点开简书,友友“雪山-琴人”的简信便跳了出来。那句“可以免费参与合辑出书”像颗小火星,瞬间点燃了心底的期待,连握着手机的指尖都悄悄泛起了微热的激动。
虽说只是多人合辑,并非独著,可对每个悄悄揣着“出书梦”的写作者而言,这已是份足够惊喜的邀约,我自然不愿错过。
从前些年开始,我便每天在简书上陆陆续续写着文字。那些文字多是日常的零散记录,有长有短,包括街头的烟火、深夜的思绪、日常琐事和偶然触景生情的感悟,以及关于父亲的系列记录,没成什么体系。但要说从中挑几篇还算用心打磨过的,我倒有几分底气的。
去年在简书,我也曾遇到一位老师,说能手把手教着独立出书。可问清学费后,我还是默默打了退堂鼓——不是舍不得钱,而是那时便清楚,自己的文字还太稚嫩,像没晒足太阳的禾苗,急着收割只会空有外壳,撑不起“出书”的分量。
平日里,我总在业余时间挤着读书。睡前读几页散文,感受文字里的细腻;偶尔泡在图书馆啃文学理论,琢磨表达的门道;灵感冒头时,便在简书慢慢更新文字。日子久了,对遣词造句有了些自己的想法,却也越发明白,自己的文字功底还差得远:句式不够灵动,情感表达偶尔也显笨拙。
我向来觉得写作急不得,得像熬汤般慢慢煨,在阅读里攒养分,在练笔中磨生涩,才能让文字真正立起来。
所以看到简信时,虽心头发热,却没贸然选稿。给雪山-琴人回了同意的消息后,便翻起了简书文集。起初想挑两篇风格不同的,一篇写故乡的老巷,一篇记父亲的惦记,可来回读了几遍,总觉得没改到满意,最后索性选了《想念一棵树》——那是前年写的,记老家院门口陪我长大的白杨树,字里行间都是实打实的念想,比刻意雕琢的文字更显真诚。
中午下班前,我最后检查了一遍文章链接,确认无误后点了发送。看着“已送达”的提示,忽然觉得这场意外的“出书”机会,像老槐树上冒头的新芽,不算轰轰烈烈,却带着稳稳的希望,给这段平淡又认真的写作日子,开了个温柔又踏实的好头。
剩下的,便静静期待后续的好消息吧!
首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