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悠远而绵长,努力地去过好它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可是,怎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好呢?拥有数不尽的财富?至高的权利?完美的心态?还是高尚的情感?
心理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向内在寻。即完美的生活内心的安宁是自我给的,并非来自外界。所以,人应该努力学习,尽量地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可是,网络上那么多的言论,如,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如,为什么学习了那么多知识还是混不好?
好似,懂得多或者学识渊博,就一定可以有好的人生。
真的是这样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可是,人的学识与生活的好坏真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吗?
刚好,这段时间读到了明朝三大才子的故事,那么,就让我从他们开始,入手来探寻这个问题吧!
浩浩荡荡的明代二百余年,出过无数的能人异士,论才华,有三位当代后世皆惊叹不已,即明朝三大才子。
他们到底是谁呢?请允许我先卖个关子,效仿某节目的名次揭晓方式,从最后一名开始宣布。下面我们首先要揭晓的是第三名。
明朝才子大比拼的第三名是,第三名…第三名就是…徐渭。
徐渭是谁,换个名字大家就一定熟了,徐文长!这下不少朋友,尤其是少年朋友们该幡然醒悟了,哦,原来是他啊!
是的,就是他,就是那个在少儿读物上经常出现的神童!他的轶事太多,随便拿出一两件都可以用作教育的典范。
如:伯父考验徐文长,给他两桶水,让他从一座紧贴着水面又窄又软的长桥上走过去,徐文长用两根绳子系住水桶,将水桶放在水里,然后轻轻松松地就过了河。还有,徐文长上街买东西,卖缸的人看他年纪小,故意调戏他说:“我的缸一文钱一斤。”徐文长点点头,引着卖缸人走了许多路,终于到了家门口,他从家里拿出一把锤子,说道:“我买两斤。”卖缸的人只好灰溜溜地扛着缸又回去了。
有言论说,这些不一定是真事,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可这并没多大妨碍,总的就是要告诉世人有个徐文长,从小就聪明伶俐、足智多谋,你看看人家……只要能起到教育作用,其他的就另当别论吧。
徐渭是三位才子中最多才多艺的,他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即便是他自认为排在最后的画,郑板桥看过后,也忍不住感慨:愿为青藤门下狗。青藤居士是徐渭的另一个名字。《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评价他道:最擅长的其实是兵法。
百度上他的标签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绝对是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千古奇才啊!
如此才情混得咋样啊,一个字:惨!
有网友评价他是比梵高更悲剧的天才画家,足可见世人对他才华的认同和人生的惋惜。
他少年成名,才情传遍乡野,二十岁中秀才,多次参加会试均未中举,满腹才华无处安放,标准的落魄秀才一枚。
好在有千里马便有伯乐,识货的浙江总督胡宗宪亲自上门聘请他担任幕僚,在这里,徐文长文为其执笔公文上书、武为其抗倭出谋划策,将文学造诣与军事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帮助胡宗宪的抗倭事业取得极大的成效,赢得了皇帝的青睐。
然而,数年之后,胡宗宪因故入狱随后自尽身亡。有传言说,要连带徐渭一起清算。或许是过于失望,或许是出于恐惧,这位才子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他先后九次自杀,用锤子、长钉等来伤害自己的身体,终于有一次自杀过程中失手错杀了自己的妻子,因此锒铛入狱。
这一关便是七年,七年里沧桑变化,连皇帝都换人了。出狱时,不过五十余岁的徐渭已是白发满头、一脸沧桑,哀莫大于心死,想必说的便是此种光景。
出狱后的徐渭四处飘泊,在蓟州遇到了曾经一同抗倭的将领戚继光,当时戚继光已是蓟州总兵,徐渭拒绝了戚继光留任的邀请,短暂相聚后继续出发。随后,他去到辽东副总兵李成梁府中担任老师,在传授完生平所学后,拒绝了李家的挽留继续一个人的孤独之旅。
终于,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徐渭卖尽所有的字画后,贫兵交加,带着一腔的悲愤静静地闭上了眼睛,这一年他七十七岁。
徐渭一生抱负最终只能落了个孤独终老凄凉身死,可下一位才子,却在官场上驰骋纵横,他的结局又会是怎样呢?
下面,就让我们揭晓明朝三大才子的弟二名,第二名就是……就是,解缙!
没错,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也是我们的老熟人。
就是那个在少儿读物中频繁出现,嘲笑县官“螃蟹着红袍”,出口成诗的小神童!
这个神童在当时那可是了不得的人物,从小就才名满天下。后来更是扶摇直上,顺风顺水,成为了朱元璋身边的红人,他向朱元璋写下了《太平十策》。可是由于为人过于直言,得罪了不少大臣,朱元璋得了他人的告状,将他罢黜,但将他的父亲召到宫中到:你儿子很有才,但还需要磨练,回去好好修身养性一段时间,以后我再启用他。
朱元璋给出的启用时间是十年后,可是没等到十年,第八年的时候就死翘翘了。皇位由建文帝朱允炆继承。牛人就是牛人,有才气的人始终是无法被淹没的。虽然也有官员从中作祟,阻挠解晋回朝。但是在建文四年,他还是回来了,并官至内阁首辅。
建文七年,朱棣通过夺情取得了皇位。解晋非常识时务地投奔过去,很快同样得到了永乐皇帝的倚重,担任重要职位,永乐帝甚至说:我一时也离不开解缙!
后来编著《永乐大典》,解缙成为不二的主编人选,虽然有过一些小波折(如刚开始解缙以为皇帝只是玩玩,应付交差,被狠狠训斥了一顿),解缙还是出色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作,名垂青史。
至此,解缙历经三朝,均得到皇帝的厚爱,官场上也是位居高位,貌似很威风,完全有理由收下一众崇拜目光。可是他的结局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解缙才华横溢,难免有时会自视甚高,得罪人什么的那是经常有的事情,他几次为官不顺都是因为这个。但真正葬送他前程与性命的却是由于触犯了皇家大忌:皇帝还在世时与太子交好。朕还活着,你就忙着巴结下一任主子什么意思?撤职查办。
可解缙并没有因此觉悟,在个人问题处理期间,有一回永乐皇帝出京了,他刚好去到京城办事,又去到太子府走动。绝对赤裸裸地藐视皇权、私通太子。朱棣回来后十分生气,将解缙关进了监狱。
永乐十三年,一天朱棣正在看奏章,突然问道:解缙还活着吗?旁人听到后,立马回去给这个大才子备下丰盛的酒菜,待解缙喝醉后 ,将其拖出牢门,置于皑皑白雪之中,这位颇具盛名的才子告别了人生。
解缙若清醒,面对那刺骨的寒冷,骄傲如他,竟落得如此下场,心中该作何感想?只愿菜够香酒够烈,才子怀揣着美梦永不清醒!
接下来,就要揭晓第一名了,让我们调整呼吸,迎接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明朝才子大比拼的第一名,第一名就是……就是杨慎!
杨慎?谁?
估计不少朋友和我一样,乍一听觉得不太熟。不熟没关系,就算这位大神今天还健在,普通百姓也不可能和他有多熟的。
但下面这首词绝对是人尽皆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便是杨慎的著作之一。
它也是84版《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将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表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说到杨慎,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杨廷和。杨廷和是明朝最具盛名的朝臣之一,他是三朝重臣,荒唐皇帝朱厚照死后有40多天国家没有皇上,杨廷和时任内阁首辅,举国上下都是他说了算。后来,他选了朱厚璁继任,在大礼仪事件中因为与嘉靖帝朱厚璁意见不一,请求退休,自此抽身而出告别朝堂。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杨廷和的举动,风头正盛,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威望极高,他说一皇帝都不敢说二,只要坚持己见皇帝都无可奈何。
可是,他只是叹了一口气,然后说:我老了, 希望陛下恩准我回乡养老。嘉靖皇帝麻利地同意了,虽然内心同样充满了诧异。
惊讶的人群里也包括了他的儿子杨慎,他甚至以为父亲是因为在大礼议事件中败下阵来。于是,他带领群臣开始了更猛烈的反对,高呼着:“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义死节只在今日!”率领数百名官员跪倒在左顺门前嚎啕大哭,以此逼迫嘉靖皇帝让步。
面对如此威胁,嘉靖帝仗责了所有跪哭的官员,还将主谋杨慎流放至云南永昌。
从此,杨慎的仕途永久地终止了,嘉靖帝没有再启用过他,并且时不时询问他的状况,唯恐他过得太好。得到的回复永远是杨慎如何后悔如何以泪洗面,嘉靖则总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哼,跟我斗。
实际上杨慎的流放生活过得如何呢?他到达蜀地以后,凭借着个人独特的魅力及高超的交际手腕,和当地的官员迅速打成一片。这些官员不仅不管他上下连成一片忽悠嘉靖皇帝不说,还允许他四处游历,甚至还可以回家探亲。父亲杨廷和逝世时,他及时收到消息并赶回去为其送行。
从此,杨慎携妻子游历山川、纵情山水、博览群书、研习学问,留下了无数著作,成为了公认的第一才子。
嘉靖三十八年,杨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享年七十二岁。
纵观三位才子的一生,都颇为坎坷,透过岁月回望,让人不由得唏嘘感慨。
徐文长潦倒半生,踌躇满志却无处施展。早年背负着盛名却屡试不第,连个举人都不曾考上;中年的时候,被胡宗宪赏识,但胡宗宪的倒台让他希望再次落空;再后来,不慎锒铛入狱,所有的抱负似乎都已无望。曾经的才子沦为阶下囚,如此的境遇终于让他心灰意冷。所以一头白发满面沧桑,所以拒绝了戚继光、李如松的挽留,因为那个曾经满腔热血的少年郎已经不复存在!
解缙是三位当中官职最高的,他官运亨通,曾得到过三位皇帝的青睐,也曾位极人臣,可最后为何却是那般结局?朱元璋说他过于狂傲;建文帝时期,朱棣夺情,他头也不回就投奔了过去;在朱棣手下,他不改作风,并且过多地干预皇家事物,终于招来皇帝厌恶。他自视甚高、忽略了官场的规则与操守,毫无解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不是一个好的官员,绝对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到最后误了卿卿性命!
杨慎被罢黜的时候还很年轻,但永远丧失了复起的机会,只得在山水间遨游。多年后,面对着滚滚的长江,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一刻,他是豁达的,个人的是非成败、荣辱兴衰不过转头空。也许回想起年轻时那夸张的口号、无关紧要的争夺、不知所谓的偏执,他也会觉得有些可笑。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多少高官与才子,走不出一生的执念,凄凉身死。杨慎与他的父亲,一个丢了官,一个辞了官,却功成名就,流芳千古,胜却无数人!
有评论称,明朝三大才子都不得善终。果真如此吗?至少在杨慎个人觉得还有待商榷。
他不像徐渭那般有东南扫倭施展才能的机会,不像解缙那般身居高位,可是他获得了心灵的解脱,看透了世事无常,所有的功名利禄到头来不过一场空,又何必计较这其中的得失。流放远离家乡的日子自然是清苦的,可当外在环境无法改变时,人可以改变的是内心的想法。
他的官场不得意,对大明而言,不过是少了一个迂腐的卫道士,对大中华而言却多了一颗璀璨的文学之星,他的著作几百年后仍被世人传颂,他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无可估量。
如果以官场沉浮论成败、以世俗的标准来评判,确实三位才子都算不上成功,可从心灵的角度而言,如杨慎这般得人间大自在,便是神仙也有所不及!
那么如杨慎这般便是好的人生了吗?答案倒不一定。因为在追求实际名利的人眼里,这并非好的结局。一个人的作品往往暴露作者的心性,我相信杨慎在晚年写下《临江仙》这首千古绝唱时,内心是安然且豁达的,对过往、人生的理解是通透的。对他而言,此生虽有憾事但潇洒地遨游在天地之中,看彻人间的大是大非,这样的人生也不算太赖。
还有另外两位呢,一位悲愤凄凉,一位横死雪中,如此的才高八斗,却还是未得好的人生?难道真的要应了“读书无用论”?难道多读书拥有更多的知识对我们的人生真的没有帮助吗?
在童书《荒诞学校》有这样一个故事,乔治无论如何也学不会数数,珠珠老师安慰他说:“别着急,也许明天早上醒来你就会数数了。”乔治很沮丧地问老师,“如果睡一觉醒来就会数数了,那为什么还要来上学呢?”“是为了让那一天早点来临,如果只是靠睡觉,也许这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
我想,这句回答换到读书这里来,应该是多读书充实自我是为了让我们更接近自己的内心更容易接受真实的自我,让那个内心平和的日子早日到来。
得心安者得大自在,想必这便是我们需要不停充实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毕竟人这一生是为自我而活,他人的看法自我的设定世俗的权势不过转瞬即逝,唯独才情带给自身的价值永远都在。
所以,纵使才子们已远去,他们的画作、编撰的书籍、创作的诗词还在被我们广为传诵。对才子们而言,尽管没有过好一生,但以另一种方式在名垂千古。这也是学问与才情带给他们的另一种回馈。
所以,别再说读书无用了,别再抱怨学了那么多知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了。我们的学问与读书的程度能与这几位震古烁今的才子相提并论吗?他们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要求读了几本书看了一点道理便拥有完好的人生呢?
努力地看书与学习吧,至少它可以让我们早日到达心灵的安宁之所,或许,也来一个名垂千古也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