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咪尾矿段。
咪尾矿段出露的最老地层为下寒武统冲庄组和大寨组,中寒武统大丫口组、田蓬组和龙哈组整合覆盖其上。上寒武统和奥陶系在矿区内缺失,早泥盆统坡松冲组以低角度不整合直接超覆于中、下寒武统地层之上。寒武系中统田蓬组第三段是矿区最主要的赋矿层位。
矿段主体构造是以圆宝山复式向斜以及F3,F2等断裂为代表的NWW向断褶构造。圆宝山复式向斜大体控制了层状矿体的形态和产状,NWW向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在加里东期活动中,它们是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控盆、控矿同生断裂。到了燕山期这组断裂又成为控制花岗岩浆侵位的主要构造。
圆宝山复式向斜控制了层状矿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及产状变化。向斜枢纽走向NWW,轴部位于圆宝山一带。北翼受F3断裂破坏,南翼发生次级褶皱。北翼倾角17~30度,南翼缓倾,10~24度,为轴向南倾的斜歪向斜。总体看,地层产状从四周向中心轴部倾斜,呈一近EW向延伸的椭圆形。圆宝山向斜为一宽的构造盆地,基本上由下古生界组成,上覆上古生界呈NE走向,与区域上印支运动的构造线方向一致,而未受近EW向褶皱的影响,由此可初步认定圆宝山构造盆地属加里东运动的产物。
咪尾——乐诗冲断裂(F3)是矿区最重要的控矿断裂。延伸大于20km,走向NWW为主,倾向S,倾角48~70度,断裂带内发育有5~50m宽的构造破碎带,主要由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和构造透镜体组成,部分角砾岩和碎裂岩被再次揉挤破碎。矿区北部F2断裂破碎带内含大量的矿石角砾、碎块、构造透镜体。胶结物中含大量硫化物细屑和粉屑,说明断层为多期活动。矿区内,F3断层北盘为由下、中寒武统冲庄组、大寨组、大丫口组构成的牛作底穹窿坡背斜,南盘为龙哈组构成的圆宝山构造盆地,反映了晚期正断层的特征。断距可达200~600m,从上述破碎带的变形特征,大致反映了断层由早期到晚期为张压张的变形历史。
走过白羊矿段,此时,虽然天雨渐收,雨丝如星,但放眼望去,所见还是云遮雾绕的世界。
来到对门山矿段,不经意间,一阵冰凉的风似乎从北而来,将一身的雨衣掀得哗哗作响,透过山间开阔地,猛然发现,这阵北风极为强劲,硬生生将漫山云团撕开一处阵脚,随即像一只无形的巨掌一把揭开了厚重的云幕,天空之中顿时亮堂起来。随着强风一阵紧似一阵地横扫而来,原本浓重的雾团被驱赶得溃不成军,乱纷纷向南落荒逃散…云散处,穿心洞矿段和阿尾矿段方向景色顿开,终于露出了峥嵘景象!
矿段主要的岩浆活动为燕山喜山期的花岗岩侵入活动,在矿床东南部阿尾矿段侵入于寒武系碎屑岩中,形成阿尾隐伏花岗岩。岩体见于阿尾矿段ZK12610及ZK13-11两钻孔中,已知最小埋深637m,顶界标高1396m。岩体侵入于中寒武统田蓬组,接触界清楚,岩体相带也比较清楚,边缘相(岩体顶部)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过渡相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心相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立脚之处是阿尾矿段,也是这次白牛厂银矿之行的最后一段。我们回看一下整个银矿的矿体特征:
白牛厂矿区面积约25km2,从北西到南东划分为5个矿段,依次为咪尾、白羊、穿心洞、对门山和阿尾。矿体产于中寒武统田蓬组细碎屑岩系之中,共圈出矿体70多个。按产状可分为与沉积岩层产状基本一致的整合矿体,如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占绝大多数,极少数为与地层不整合的矿体,如脉状、网脉状和其他不规则矿体。硫化物矿层中含有较多的陆源碎屑(泥质和粉砂质)、热水沉积成因的微晶石英以及海底滑塌形成的碎屑流沉积物。矿化元素在矿体中的分布特征既不同于沉积矿体均匀分布,也不同于内生矿体局部富集的特点,在各元素的分布总体比较均匀的背景上,出现跳跃式高峰区。成矿元素主要是沉积作用富集成矿,叠加作用使元素进一步富集。Pb在矿区中部和西北部出现跳跃式峰值区,Zn的峰值区出现在中南部和西部,Ag的峰值区分布在矿区的北部,Sn和Cu的峰值区主要分布在矿区东南部隐伏花岗岩体附近。
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以硫化物为主,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锡石、毒砂、黄铜矿和白铁矿及菱铁矿。此外还有多种其他硫化物和硫盐矿物,但总含量所占比例不大。银主要以方铅矿为载体或呈银矿物和含银硫盐矿物出现。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铁锰白云石、方解石、粘土矿物、碱性长石、绿泥石和重晶石。矿石的主要构造为与海底喷流沉积作用有关的条纹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豆状构造、胶状(变胶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梯状脉构造及与后期叠加作用有关的角砾状构造、糜棱状构造、脉状和网脉状构造等。
白牛厂已找出矿体70余个,其中1号银、铅锌、锡矿体为矿区主矿体,其储量占全区已控制储量的80﹪以上;已圈定长>3000米,倾斜延伸>2000米,跨白羊、咪尾、对门山、穿心洞4个矿段;平均厚3.35米,银含量188.55克/吨,铅锌品位6.51﹪,锡0.30﹪;主要矿物有方铅矿、硫锑铅矿、铁闪锌矿、黄铁矿、辉银矿、自然银、银黝铜矿、黝锑银矿、深红银矿、脆银矿等,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等。此外,在穿心洞矿段和对门山矿段南部,相当于1号矿体和其下20米的范围内,圈出隐伏铜矿体长2000米左右,倾斜延伸200~900米,厚0.6~26.48米,平均7.11米,含铜0.51﹪~2.66﹪,平均0.87,但其中铅、锌、银品位明显变贫。
白牛厂是一个古矿山,于80年代以一个大型银矿床为主的多金属隐伏共生矿床被发现,至1992年底已有探矿工程控制的银储量达5000吨以上,铅锌200万吨,锡10万吨,铜大于10万吨。银、铅、锌、锡均达大型矿床规模。矿体边界尚未圈定,另根据电阻率和极电测深,以及1∶5万重力勘测,圈出了2个异常区,推测为金属硫化物体所引起。这些成果显示出白牛厂矿区尚有较大找矿前景。
蒙自白牛厂银矿之旅,让人收获了以银为主的多金属隐伏共生矿床的地质知识,也让人收获了一种“心志”的磨砺——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