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感知雨果作品中的极致?把不幸写到极致,把好写到极致,把坏写到极致,这是雨果小说的风格,而《悲惨世界》又是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一部小说。《悲惨世界》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 1793 年法国大革命至 1832 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这本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著作《悲惨世界》中的三大悲惨是指: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写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书中穿插当时法国革命动乱的背景和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描写。
《悲惨世界》规模宏大,人物形象近百人,约120万余字,分五部分,标题分别是《芳汀》、《珂塞特》、《马吕斯》、《卜吕梅街的儿女情和圣丹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让》。小说的基本情节是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
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最后一场的内心独白:是沙威放走冉·阿让之后,在塞纳河边沉思自省。沙威发现自己为忠于良心而背叛社会,简直吃一惊;“他(沙威)被感动了,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他觉得自己空虚、无用,脱节……毁了。他跳入阴冷的塞纳河中。”一个没有爱的人,心中只有非黑即白的教条,可是他不知道,这个悲惨的世界,已经颠倒了黑白。他醒悟了,他的世界观颠倒了过来,他矛盾纠结,其实爱覆盖了他黑暗的世界,爱的力量救赎了他。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身边的人是复杂的,人心是复杂的,但爱是单纯的,灵魂是单纯的,愿你也在这本书中接受灵魂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