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宾心语

【贵宾心语】

[太阳]5月17日/星期六,农历四月二十


儒家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佛家四戒: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

道家四不:不争,不言,不骄,不执 


    敬畏天地,敬畏圣贤,人生最高的境界,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真正修行的人儒释(佛)道三家不可缺一,以下归纳梳理三家核心训诫,以敬畏立根基,用良知照心性,借因果正行止,凭自然得解脱。三教虽殊途,终归于性命双修,天地人三才贯通。


一、儒家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出处:《论语·子罕篇》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释义: 

1. 勿意:不凭空臆测(破除主观臆断,如《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 

2. 勿必:不绝对肯定(避免独断专行,契合"君子和而不同") 

3. 勿固:不固执己见(效法《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 

4. 勿我:不以自我为中心(实践"克己复礼"的仁德修养)


二、佛家四戒: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


出处:《中阿含经》《长部·梵网经》 

      《十善业道经》《法华经》

原文:正语者,即是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

释义: 

1. 不妄言:言语契合实相(《金刚经》"如来是真语者") 

2. 不绮语:远离无益戏论(《瑜伽师地论》"无义利语"之戒) 

3. 不恶口:慈悲柔软对话(《法句经》"善言如蜜,恶言如剑") 

4. 不两舌:维护众生和合(《华严经》"常乐和合语"的菩萨行)


三、道家四不:不争,不言,不骄,不执

 

出处: 

1. 不争:《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六十八章"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2. 不言:《道德经》第二章"行不言之教",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 不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 不执:《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 

释义: 

1. 不争:顺应自然之道,以柔弱胜刚强(如水德般包容) 

2. 不言:体悟"大道至简",践行无为之教(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3. 不骄:破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文子》"骄者招殃,谦者受益") 

4. 不执:超越二元对立,达到"物我两忘"(庄子"坐忘"之境)


四、三家思想对比

1、 儒家讲“入世”,讲五德:仁义礼智信,阐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核心:克己复礼(社会伦理

方法:四勿戒慎(理性约束)

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2、佛家讲“出世”,戒五毒:贪嗔痴慢疑,阐述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核心是:清净三业(解脱轮回)

方法:四戒持守(因果觉照)

境界: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


3、 道家讲“超世”,讲五行:金木水火土,阐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核心是: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方法:四不顺应(无为而化)

境界: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 


五、儒释道深层哲学关联如下:

1、破执共性:儒家破"我执"(勿我),佛家破"法执"(离言语相),道家破"道执"(不执大道) 

2、修养次第:儒家修"诚意正心"→佛家修"口业清净"→道家修"返璞归真" 

3、终极指向:三家皆以"无我"为归—

儒家"毋我"、佛家"无我相"、道家"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儒释(佛)道三家训诫犹如三面明镜,照见人性弱点:儒戒"主观妄动",佛戒"口业造恶",道戒"强作妄为"。集大成者,三家共修,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以真实、和善、有益之言语利益众生,利他智慧,欢喜自己。不随外境所转,不被顺境所迷,亦不为逆境所动。心得到调伏,则万法自闲,无论遇到何种境缘,皆能泰然处之,终归于身心与天地共融的太和之境。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

  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