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总是对过年充满了期待。
01、年前准备
一年里也许最开心最快乐的就是过年了,每逢过年在外面打工或者经商的亲戚们回来总能带回来一些新鲜玩意。收到礼物的心情总是美好的,每年他们的归来就成了固定时期里不变的期盼。从年二十几开始,家里就陆陆续续开始准备年货,从这一天开始就开启每天吃吃吃模式,那会物质还没有现在丰富多样,感觉吃的每一件东西都如此地美味。
02、热闹的年三十
到了年三十,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搬出桌子开始祭天拜神,杀鸡杀鸭杀鱼,准备年夜饭。中午饭一般会简单一些,吃过中午饭不久,大人们就张罗着各种酒菜,直到半下午时就开始给小孩洗澡,这一天一定要从头到脚,洗得干干净净,再从头到脚换成新帽子、新衣服、新裤子,新鞋子……年夜饭聚集了整个家族的人,平时少见的亲戚朋友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按照年龄辈份安排就座,辈份高的人位居上座,而辈份低象我们这些小孩都上不了正桌,只能坐在新添的小桌旁。那一天很多亲戚其实都不知道怎么称呼,由爸爸妈妈边介绍边教着打招呼。每喊一个亲戚他们就递过来一个红包。
03、春晚、烟花是过年必备
小时候每年的春节必备节目之一就是早上吃完晚饭,端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春节晚会的开始。渐渐的有了一些春晚脸,如:赵本山、郭达、巩汉林、蔡明、小沈阳、冯巩、姜昆、潘长江、黄宏、郭冬临……一家大小围坐着看春晚,成了每年的惯例。春晚看完,12点 一到,鞭炮声声,烟花四起。一团彩色的光芒快速上升着,留下一线灰色的烟雾。啪!一朵“花儿”在空中盛开了,绽放了。分裂成无数小小的光点,照亮了夜空,定格在了风的心里。多么美丽啊!在短短的一瞬间,花儿熄灭了,枯萎了。一切重新恢复了平静。但那一刹那的美丽却成为了永恒。
04、年味变淡 慢慢失去了过年的味道
这样对过年充满期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它只定格在记忆里。乡村已渐渐城镇化,村落里四周的群山由于长年过度砍伐,也渐成秃山。由此引发了河水干涸,河床日渐变浅变窄。保持着以往传统过年方式的老一代已经不再当家作主,新的年轻一代不再固守传统,他们更愿意按自己的方式过年。当所有仪式一再简化,最后简化到虚无,失去仪式感让过年已经失去了年味。 物质的富裕甚至过甚,现在小孩对新年穿新衣服已无感。现在已经鲜有人提前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忙得热火朝天的景象不再重现。以前看春晚的习惯大家改抢红包,刷朋友圈了,由之前吐槽春晚到现在无力吐槽。以前欢聚一堂,现在大家更爱趁假期外出度假,在他乡度过春节。
05、这一年,按自己的方式过年
这一年,春节以极简方式度过,只准备了一些干果、水果,没有看春晚、没有看烟花,看了笑来老师在线直播就早早睡觉了。象往常一样按照自己作息时间安排生活、学习,唯独不用工作。多了陪家人、陪父母、陪儿子的时间,多些自己独处的时间。少些繁文缛节,多些自在。
06、年味哪去了?
所谓年味,就是过年的约定成俗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前过年赶集、逛庙会变成了逛超市,放鞭炮如今成了一个纠结的话题,庙会文化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经说不出过年的来历,我们传统佳节却丢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我们从串门拜年到用电话拜年和传真拜年,后用电子邮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现在连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们连红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机“支付宝红包”、“微信红包”,亲戚朋友间串门聊天已经变成了集体拿着手机抢红包,刷朋友圈。以至于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过年了,回过头发现:过年味越来越淡了,钱包鼓了,但这年好象越来越没劲了?
年味虽然变淡了,那浓浓的年味只能在记忆里找寻。但年仍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就是回家的期盼。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仍然是我们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