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ODCAST上面再一次听到了茨威格的一篇小说。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随母亲,姨妈和几位姐妹去疗养院度过暑假,不知不觉中她恍惚的神色被一位老人所注意到了。老人暮年,自然对这样的神色并不陌生,他知道那是期待爱情的表情与动作。所以他跟姑娘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假扮一位少年的口吻给姑娘接连写了几封信,然后在姑娘日渐变得神色动人的过程中享受这揶揄别人的乐趣。
主持人只选读了其中几段来读,最后他说,故事的结局是老人第二年重回疗养院,姑娘当然不在了,但他碰到一位作家,他一五一十的给作家讲述了去年夏天的这个故事,并向让作者记录下姑娘的变化。作者对这个故事表示很有兴趣,但却坦言到他想从老人这方面剖析老人的行为和心理。而老人听到这里,不禁大惊失色。
高中时候,当时的好友送我一本茨威格的短篇小说集。其他故事已经记不太清了,最清楚的就是那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算是他短篇里面篇幅较长的著名小说。后来被徐静蕾翻拍了。当时,我沉溺于故事的同时,也想到自己初中时曾懵懵懂懂喜欢过的小男生,更加惊异于茨威格揣摩女性心理的细腻,他怎么可以把一个爱到毫无保留牺牲自己的女人刻画得如此绝望而深刻,甚至比女人还懂女人。
对这位奥地利作者,我的理解也就仅限于此。好的文学作品,打动我的为什么多是比较久远的作品?难道真的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洗涤留下来的都是精品吗?人类的情感真的是代代相传,现代人和古代人在感情方面,甜蜜和痛苦的程度都是一样的。所以说人类在进化,实际上也没有进化。
信件这个东西,真的能承载人的很多情感。所以我非常理解小姑娘收到情信时的心情,忐忑不安,却又神采飞扬。人和人最长情的交流方式就是信件。《傅雷家书》《亲爱的安德烈》《印光法师文钞》等等,或是父母和孩子的信件,或是大师给读者的回信,或有情人之间的蜜语,这些话经过了大脑的处理和笔头的优化,语言变得丰富而具有美感,我们读到的时候能体会到的是他内心真正的感觉,再说见字如面,看到一个人手写的笔迹,就仿佛直接能进入他的真实内心。因此和直接聊天,讲电话都有所不同,听一个人说话,有时不知道他是说真话假话;但看到一个人一笔一画的字迹,我相信没有什么人会怀疑他在撒谎。特别是当最后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日期,信纸被小心折好,放在整洁的信封里,写上地址,贴上邮票,然后我们再看到邮局清晰的邮戳,那种感觉别提多庄严了。信件和笔迹,应该被郑重对待,就像我们郑重的对待里面的一字一句,不含丝毫怀疑。
少女当然也是这样,坚信有一位美丽的少年在迷恋自己,却不敢当面表达。而这位老人,却用庄重的方式给小女孩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然而,他应该也是陷入进去了吧。一封封的写,乐此不疲,仿佛回忆起了自己暗恋某位少女的年少时光。可如果让他真正去面对这位少女呢,他还能说出哄骗他的话吗?他一定会惊慌失措吧,他一定会无言以对吧。只有信件,才能毫无保留暴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细腻,他自己都不曾发觉的情愫。可惜,现代人虽然和古代人一样,却没有多少机会去做这样的表达了。那个夏日,也只能存在于几十年前的小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