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伊嘉
火车沿着铁轨,一路疾驰。
车厢里的人,或睡觉、或赏景、或追剧、或进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气氛安静而和谐。
我座位过道的另一侧,是一家三口,女儿八九岁的样子,穿着粉色的外套,梳着一个低低的马尾辫。
上车时,三人按照女儿在前、妈妈在中、爸爸在后的顺序进入,女儿欢呼雀跃,边走边回头对爸爸妈妈说笑。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是幸福的模样。
找到了座位,放好随身携带的行李,三人坐定,女儿在最里面,妈妈在中间,爸爸在外面靠过道的位置。
爸爸妈妈各自手持一本书,认真阅读,女儿拿着Ipad看电影。。
可能是女儿觉得Ipad声音太小看的不过瘾,调大了声音,在我的位置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爸爸说:“宝贝儿,声音小一点,这么大声音,会影响到别人的。”
“不要不要,大声点看才有意思。”女儿对着爸爸撒娇卖萌。
坐在中间的妈妈,放下手里的书,顺手拿起Ipad调小声音。
女儿歪着头,撅着嘴巴,一脸的不高兴。
妈妈把女儿揽入怀,在耳边轻声的说了几句话,内容我无从得知,但是不一会儿女儿就眉开眼笑。
再次拿起Ipad安静的看电影。
爸妈读书,女儿看电影,一家人在一起,却相互独立,互不打扰。
可能是电影太精彩,不一会儿,女儿跟着电影的音乐忘我高歌。
爸爸说:“宝贝,要安静点好不好?”
女儿听了爸爸的话,安静了不到十秒钟,反而以更大的声音唱起来。
或许她对爸爸今天的表现很不满意吧。
爸爸把手里的书反着扣在桌子上,看着女儿,伸出右手的食指,放在嘴边,做了“嘘”的动作。
女儿安静下来。
随后,我隐隐约约听到爸爸温柔地对女儿说:“宝贝儿,在家里我是怎么教你的?你觉得你刚才的做法对么?公众场合,我们是不是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呢?
听了爸爸的话,女儿很乖巧地缩进座位里,对着爸爸做了个鬼脸。
然后一家人又安安静静的读书看电影。
而我早已在心中给他们点了大大的赞。
坐车见过太多的小孩叽叽喳喳一路不停,旁边的人早已明显的不耐烦,但是父母却无动于衷。
甚至,当旁人表现出来不满,家长还会说,小孩子嘛,不要跟小孩子一般见识啊。
小孩子是小不懂事,可是作为成人的家长呢?难道此时此刻,不该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都明白育人的不易,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缩影,他的身上带着父母教育深深的烙印:
一个整天只会对孩子大喊大叫的家长,又怎么能让孩子做到耐心有内涵?
一个言行粗暴的家长,又怎么能培养孩子轻声细语慢交谈?
一个没有耐心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家长,又怎么去要求孩子的完美无缺……
无论何时,父母的言传身教都是极好的教育,老话说跟着什么样的人,学成什么样,孩子的成长,需要投入无限耐心,谁不是第一次当父母,谁又不是第一次当孩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犯错不是错,家长不教育才是错,没有到位的付出,又怎么会有如意的收获?
这一家三口和我一样,在武汉下车,到了站台,小女孩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拉着妈妈,哼着小曲儿,跳跃着。
我从他们身边经过,听见妈妈说:“今天的事情记住了么?”
“我记住了妈妈!”
“说说记住什么了?”
“在外面人多的地方,不能大声讲话,不能吵闹影响别人……”
见过太多父母孩子针尖对麦芒,争论的面红耳赤,而这一家三口,让我看到了亲子关系中的无限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