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雪琴
※深圳远见教育机构家庭教育资深从业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
有句老话是“3岁看大,7岁看老”。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越来越相信有数据、有理论的结论,俗语老话之类的,都只是听听而已。
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3岁看大”是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
一个人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世界的看法、对自我的信念,在3岁左右就已经建立。部分人都不记得3岁以前的事件,因为那些感受和认知是存在于潜意识深处的。
是否跟第一亲密人(妈妈)充分联结?
妈妈是否充分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
家庭氛围是和谐放松还是冲突紧张?……
以上种种因素,都影响着一个人最基础的安全感的建立,构建着TA对于世界的感受和解读,影响TA对自己的信念和看法。
这几年接触的家长和孩子中,这类情形非常普遍——为了达到外界对自己的期待,牺牲或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作为家里的老大,虽然跟弟弟妹妹只差两三岁,但爸爸妈妈通常都对我说,“你让一下他们,你是姐姐。”我心里很不愿意退让,但退让后爸妈对我的表扬,让我愿意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
当我带着不舍退让后,得到的是爸妈的表扬,他们会在别人面前骄傲地说,“我家老大真懂事!”
听到大人的表扬我很开心,下次尽管很不舍得退让,但为了得到表扬还是再次选择压抑自己。在面对自己喜欢和想要的东西,我形成了压抑的习惯。
小学三年级的暑假,我去大姨家玩。前面几天非常开心,因为表哥比我大,非常照顾我,在家里从来都是照顾别人的我,尽情享受着表哥的关心照顾,享受着作为小朋友的感觉。后来,一个比我更小的男孩也过来玩,表哥他们都围着他转,还把我也很喜欢的玻璃弹珠都给了他玩。
自己享受的特权被抢走了,我心里非常伤心。但从来没人教过我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哥哥,你突然不关心我了,让我很伤心,你可不可以陪他的时候,也陪着我呢?”),而以往的经验中“忍耐”可以带来“表扬”,所以我选择继续忍耐。
可能被照顾、被宠爱的感觉实在太诱惑我了,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平静地忍耐过去,而在有一天,实在伤心至极,躲到大姨家的楼顶上哭了。我哭得非常伤心,感觉自己如此孤单没有人爱,却无处诉说。
当表哥在楼顶找到我,看到满脸泪水的我,吓了一跳。他一开始以为我吃那个小男孩的醋,给他玩弹珠而没给我玩,赶紧塞了一盒的弹珠到我手里,我拿着弹珠却依然忍不住伤心。他问我怎么了,我哭着说,“我想家,我要回去。”
后面是不是立马回家了,我已经不记得了。但那份因为自己被忽略而生发出的极度的难过、伤心、绝望的情绪,让我记忆犹新。表哥永远都不知道,我想念的不是家,而是做一个被关心、被宠爱的小女孩的感觉。
那种感觉,是我成长中缺乏的,这份缺乏不是因为爸妈不爱我,而是他们不懂得,无论孩子是老大还是老小,需求都是一样的——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
一个人童年时,情绪被允许充分表达,需求被积极肯定(肯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满足),成年后对自我的接纳程度越充足。
一个人越能接纳自我,未来在工作和婚姻中,越能投入和享受其中,并不断创造出幸福的能量。
现在想起来,那次暑假的经历,对我的人生非常重要。
如果不是一个人去表哥家,作为最小的孩子被照顾,我可能从来都不知道,原来我也可以享受到这种感觉;即便后来因为更小的孩子我失去了这份关注,非常伤心,但我内心却强烈感受到这种感觉对我是多么重要。
刚开始恋爱时,一旦我对先生(当时还是男友哈)不满,我最拿手的“武器”就是——生闷气。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我都拉着脸闷声不说话,反正我就是不理你。其实心里有有千万个需求——
我需要你更温柔对我说话;
我需要你更细致地感受我的心;
我需要你在我生气时用力抱着我;
而不是继续讲道理……
但,我就是打死都不说话。
回想起来,这跟小时候习惯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认为“表达出来是不好的,是不符合好孩子标准”有关。所谓“好孩子”的标准,准确来说,是不符合爸妈认为的“好孩子”的标准。
对孩子来说,最怕的就是爸妈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乖。为了让爸妈满意,很多孩子宁愿违背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压抑自己来满足父母的期待。这也是成年后,很多人心理冲突非常严重的根源所在——一个身心脑越和谐一致的人,才是可以轻松而充分享受生命的人。
现在依然会有情绪冲突的时候,但我已经可以在情绪发生的当下,及时觉察,并在冷静之后,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情绪能够充分表达出来,意味着对自我的感受充满接纳。我也跟他约定,我情绪激动时你别管我怎么反抗,都紧紧抱着我。
先生也非常聪明,在我情绪激动时,二话不说,仅仅抱着我,打死都不松开手。拥抱,是舒缓平复情绪非常重要的联结方式。
小时候,爸妈说爱哭等于懦弱,于是你习惯了强忍一切悲伤;
小时候,爸妈说谦让他人是懂事,于是你习惯了关注别人而忽略自己;
小时候,爸妈说家里很穷你必须节俭,于是当你拥有丰厚经济时,却不知道如何通过物质享受生命;
小时候,爸妈因为一些原因不太关心你,你就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
这些“小时候”,都发生在久远的童年时代,却以极难意识到的形式(即潜意识的记忆),指挥着你人生的脚步,塑造着你人生地图。
“3岁看大”,在一个人对自我没有觉察的时候,如同自动运转的机器一样,自然发生着。
当我们对自己的人生,看得更清楚,对影响我们的早期信念更加了解,“3岁看大”的格言,也就有可能被按照新的脚本改写。
人生脚本充满改写的可能性。前提是,你了解这一切,并有意识地去改变这一切。
你的人生是被那个“3岁小孩”掌管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