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次活动的第一篇文章——⼀⼩时建⽴终⽣受⽤的阅读操作系统,毫不夸张地说,我被震撼到了。通过文中说到的“阅而不读”、“概念、关联、逻辑”,“践行”等问题,我发现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确是凌乱不堪的。输入设备坏了,处理器也不怎么运作了,输出也慢慢废弃了,这个bug层出的阅读系统如果不升级,宕机是不可避免的。
这篇文章它让我真切意识到阅读系统中的问题,对我来说信息量很大。这里面说的不是比特币如何如何、区块链如何如何,而是通过良好的阅读系统,你将会进入不同的世界中,用真正科学的观念去理解、去感知。这种内心感受非常强烈。
笑来先生那个关于“托福阅读”的例子,第一遍阅读时,我完全忽略了“计分”两字,不自觉得成了“阅而不读”的人。
“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你看它干嘛?”看到这句话,甚至有种羞愧的感觉。最近读书、技术文档时,下意识的会去看当前的阅读进度,一心想着赶紧、快点读完。可后来基本都是忘记,然后再次查阅。可自己在上学的时候不是这样,遇到不懂的一定要去明白,不然心里别扭。大学时的考前复习,每次都比别人复习的慢,可最终考试结果都要优于大多数人。现在的有点不太明白,我是怎么从之前的“死磕概念”变成现在的“不求甚解”。哈哈,也许正如运行一段时间的电脑一样,积累了“垃圾”,需要清理下了,而笑来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清理的引导程序。
关于逻辑,更是相形见绌,当然也不可能得出如笑来先生说的:“定义、分类、比较、因果”。自己一直存在于“形式逻辑”中,而且可能还不完善,哪里还知道竟还有“非形式逻辑”与“认知偏差纠正”。相比之下,我阅读系统中的CPU不仅频率低,而且能执行的指令还少得可怜,所以我的“阅而不读”成了常态。笑来先生这篇文章里的信息量超出了我当前理解的范畴,但不怕,慢慢死磕,这不正是参加活动的意义吗?我现在就可以说,我肯定是赚到了。
“践行”,输入之后,处理之后的输出。概念、逻辑,用的越多也就越清晰。输出——用自己的方式写下来或拿来去解决实际问题,会更深刻。读书时候的“题海战术”,不就是这个道理么。虽然日记零零散散地写了好多年,可写东西的水平与意愿一直平平,更不要说逼着自己去写东西了。其实自己平时仍有许多空闲时间,现在想也不知道挥霍到哪里去了,输出设备已然也出了点故障。
阅读是个人获取知识最广泛使用的输入,如果“阅读操作系统”不健全,获取知识的广度、深度也会呈现不同程度的故障,进而理解、处理事物的能力也会出现问题,而且这种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这就好像是,每天的生活0.999还是1.001,大部分都到了0.999那边而不自知,意愿是1.001,可实际却在0.999。
升级阅读操作系统是件必要的事,“践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