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管仲、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作者持赞美和褒扬的态度。
①管鲍之交
管仲,名夷吾,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做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深受世人赞扬。
齐襄公亡后,两个儿子纠和小白,都想先一步回都继承父位。当时,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为让纠先到,用计接近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心窝,急忙逃走。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不紧不慢赶路,小白诈死,捷足先登,获得王位,借鲁国之手杀死公子纠,囚禁管仲。
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在齐国执政,发展经济,聚集财物,富国强兵。
管仲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都功名垂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②名相晏婴
晏平仲,名婴,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朴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尊重。
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晏子贵为国相,却以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他的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知过自改,便予以提拔,荐为大夫。
他们两个人虽然相隔百余年,但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合传为一。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去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诸侯国强大。
管仲说:公子纠失败后,召忽为之殉难,我却自甘囚禁遭受屈辱,鲍叔并不因此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因小节而羞,却会为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耻辱。
孔子对管仲是先贬后褒,贬他贪生怕死,侍奉二主,奢侈浪费。赞他治国有方,知道轻重。
管仲太好运气啦,做的一切不好的地方都有人担待理解,才能放心施展抱负。
③补充“尊王攘夷”
这个典故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中原诸侯对戎狄的侵扰进行抵御。
因为前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戎狄入侵葬送了西周王朝的教训。
④“尊王攘夷”的提出:
(1)实力基础:“尊王攘夷”是齐桓公提出的,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
(2)真实目的:彼时已有争霸之心,所以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3)相关事件: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随后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后来一度被封为“诸侯长”。
⑤晏子巧变躲避杀身之祸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庄公与大夫崔杼之妻私通,被崔杼杀死在崔宅之中。很多大臣闻讯赶到崔杼门外,没有人敢进去打探究竟。
崔家大门一开,晏子率先冲了进去,抱着齐庄公痛哭一番,而后面对崔杼跳了三跳,从容离去。
晏子进门之前的那番解释是变通,可他还是进了门,面对君主痛哭尽了臣子的本分。
而后他并没有附逆,因为他对着崔杼跳了三跳表示反抗。但他又没有把脖子往刀口去送,他只是跳了三跳就出来了。也是基于他的这种态度,在有人怂恿之下,崔杼还是没有杀掉晏子。
晏子身为齐国上卿,属于臣子中的位高权重者,加上素有好名声,在此重大变故面前,自是有很多人在看他的态度,殉葬、附逆或者沉默,好像只有这三种选择。可是晏子选择了变通。
他在推行改革措施中,有设置“女闾”就是妓院。也就是说管仲是第一个开办官方妓院的人。管仲是中国最早的经济改革家。比梭伦创立雅典国家妓院至少要早50年以上。也有人说管仲是“世界官妓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