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之道易知难行

时下,王阳明越来越热,人人都讲王阳明,我家就在余姚的阳明路上,故我从小就知道王阳明。能与圣人做同乡,是我此生最为荣幸的事情,但我是少年不懂王阳明,知道已不再少年,我认为圣贤之道,易知却难行。

      一、圣人皆坎坷。

     大凡圣人,在世时也碰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并不逍遥。比如佛陀,从小失母,曾面对僧团分裂,曾有人诽谤他;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却没一国听他那一套;比如王阳明,曾因言得罪宦官被贬龙场,拖着病体赴两广赴任,最后客死他乡。

      二、立言几人。

     唯思想可穿越时空,立德、立言、立功中,我认为,能立言的人是最牛逼的,全世界能立言之人屈指可数。现在不少人也想立言,但能否长久?立言者多是有人记录的,如佛陀有阿难、孔子有弟子、王阳明有徐爱。立言者说的都是大白话,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如佛陀说五戒,孔子说仁,王阳明说致良知。且圣贤说的话都是通的,如佛陀说人皆可以成佛,凡开悟的人就是佛陀(Buddha意为觉者,觉悟的人),王阳明说人皆可为尧舜,内心光明的人就是圣贤;佛陀说每个人身上有五十一颗种子,既有善的种子,又有恶的种子,我们要时常灌溉善的种子,让它们发芽、生长,让内心恶的种子枯萎;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良知”;慧能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三、普通人关键是立德。

     能立言之人太少了,普通人难立言,只能立德。而立德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立德的关键是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时,当上面的意图和与肩负的职责冲突时,你怎么办?王阳明在《传习录》上反复提到的就是去私欲,人如不太在乎自己的得失,就会变得无畏。但实际上,立德、说真话是很难的,特别是能决定你命运人的想法和公共利益冲突时,就是王阳明也很难。

     我认为,王阳明一生中最难的是在他已平定宁王之乱,捉拿了宁王,但皇帝为了千古留名,听了太监馊主意,要其把宁王先放了,然后皇帝再御驾亲征,生擒宁王。但王阳明为了天下苍生,没听皇帝的,把宁王押到了南京。幸亏王是大儒,皇帝没太为难他,要是换了别人,早就人头落地,株连九族了。他的做法是和孔子说的“君君臣臣”那套相悖的,事后,王阳明发出了“致良知”的千古呐喊,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在当下,说点真话是需要有勇气的,据钟南山讲,在SARS的时候,他的观点和卫生部的完全向左,这是要得罪人的,为了公众的利益,他选择了说真话,坚持了真理,但他事先去了父亲的墓前,可见他的内心是挣扎的。年初,武汉一个医生的遭遇也确实值得反思。圣贤之道,确实宜懂不好学。

       四、怎么办?既然学做圣人关键是立德,立德这么难,那怎么办?总的来说,要实事求是,我想有以下三点。

      首先,要有一颗向善的心。万物唯心造,你认为人间是天堂它就是天堂,特别是在逆境境中,也要内心光明,出淤泥而不染。

      其次,要存善去恶。如果实在无奈,则灵活应对,少做坏事,多做好事,把自己的恶缩的小小的,把自己的善放的大大的。比如有一次,一群法师去海岛上弘法,渔民说,佛教说不杀生,但如果不捕鱼,他们会饿死的,法师就因地制宜变通弘法,告诉他们,捕到大鱼就吃,捕到小鱼就放生。

      第三,要始终相信因果,学会改过自新。慧能说:“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要时常要灌溉善的种子,让它们发芽、生长,让恶的种子逐渐凋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