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孤独?来看史上最孤独的5首诗词

网上一直流传着各种版本的史上最孤独诗词,在我看来都不太理想,原因主要是有许多所谓的孤独仅仅是私人情感上的孤寂,算不得真正的孤独。趁着被封锁在村子的时间,本想梳理出每个朝代各代表一首的诗歌,但发现不太理想。

也想着加上现代的部分描写孤独的作品加以分享,但同样是这个结果,全都是个人的孤寂。在那些伟大作品面前,简直像个哭哭啼啼的小屁孩。

因此,最终选了5首具有一定的历史责任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作品,去感受他们不一样的孤独。看一看、比一比当下的“孤独”与他们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真正的孤独是伟大的,是崇高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却事事不顺的无奈。他们流淌着的泪水不是徒增个人伤悲,他们坚守的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故国山河的最后尊严。

01. 独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面对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惆怅,前与后,古人与来者都无迹可寻。此时的幽州台还剩下了什么?空空如也,因此有了天地之悠悠,这是空间上的虚无,一种无边无际的空落。

眼前的景象,使得自己“独怆然而涕下。”仅仅是这样吗?那不一定,想象一下什么情景作者会站在一无所有的高台高歌一曲?

时间古今未来一条线,遥遥望去皆不见,但却又有不得不面对的、那些看不见的隐形力量。登上高台,四面八方的烈风在向他残忍的袭来,但他没有退缩,任凭狂风怒号,步伐依旧坚定不移。因此,他的“独怆然而涕下”不是自哀自怜式的哭哭啼啼,也不是仅看到自己的缺失、遗憾、被抛弃就愁眉不展的懦弱无能。

那他是什么?这首诗实际上承接了汉魏风骨,甚至是有屈原影子的。《楚辞·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以及有着竹林七贤的阮籍在《咏怀》诗中第十三首说:“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等都是陈子昂上游的源头之水,都表达了天地之无穷,宇宙之无极的高远意象。

公元696年,契丹部落首领李尽忠率部反唐,消息传至洛阳,则天闻之大怒。遂派其侄子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书记,亦随之。

在唐朝,文人随军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这与当时朝廷的政策有关,陈子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随军出征的。但是武攸宜对老陈根本不屑一顾,他的建议不仅得不到采纳,也因此被贬为小秘。

这时陈子昂登台而歌,幽州台在今天的北京以南,是当时最高的楼台,放眼望去一望无际。老陈一登台,不禁悲从中来。但他这个“悲”又不是私人情感上的悲,从上至屈原,后到阮籍都有面对人生与国家现实的巨大遗憾,因此他的这个“悲”是豪迈的气度,是崇高的品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与古来众多怀才不遇者颇有相似之处,都有生不逢时的感觉。但后面一个“独”字就与众人拉起了界限,惟有自己“独怆然而涕下”。而在这句之前的“念天地之悠悠”又体现了他的与众不同。

虽然写的是人生,可是他早已跳出人生的范畴,转而站在人之上,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上帝视角”。他一登台,真的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之处。原本带着历史的使命,却终究逃不过现实的的安排,鼻涕泪水共流下。


02. 独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这首诗在许多读者心中,都把它称之为史上最孤独诗歌,但站在历史责任感的潮流之上来看,个人认为当属前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当然柳宗元的《江雪》在五绝的孤独值中若说第二,恐怕没有敢称第一的。

但今天我读到的《江雪》依然是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小时候读这首诗,只能看到表面的雪景、渔船、一个独钓寒江的老头儿。但现在不能闭着眼睛忽略它背后的真义,每一首诗在写景的同时,必然是有其时代背景、个人境遇的,这些才是一首诗的内在的干货。

从数字上看,千山、万径都是不孤的,但让人感到孤独的是“绝”、“灭”这两个字,加上后文的“孤”、“独”,两个字与前两句形成了一个无缝衔接的美丽画卷。千山上鸟都飞绝了,也就啥也没有,无数条路上没有一个人的足迹,同样啥也没有。只有雪和雪后寒江,加上一个寒江孤影。

雪和渔翁自古以来就有高洁雅士之寓,而这首诗又是作者遭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十年流放之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而此时的大唐帝国在经历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大浩劫之后,国家也日渐衰败,加上家人陆续病逝,可以说作者是集万千哀愁于一生。

面对摇摇欲坠的万里江山,欲挽狂澜于既倒,却只能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此时的天下,除了孤舟上独钓于寒江的老者,整个世界空无一人,也不见任何鸟儿的影子。这样的场景,该多么令人绝望啊!

但文学有个特点,绝望到极致是一种美,而如果透过他的这首作品去看,你会发现他同时期的其它作品也特别有意思,因为他的思想早已超出文学所影射的角度了。


03.独傲

昂首攀南斗,翻身依北辰。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宋·陆九渊《无题》

这首诗是真正的“孤”与“傲”相结合的经典之作,将孤傲写得淋漓尽致,更确切的说应该是“狂”傲,因此孤独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

全诗几个动作,不过就是昂了昂首,翻了个身,向天上望了望,这世间却没有我这样的人了。那么“我”这样的人是怎样的人?得综合作者个人的一生来看,陆九渊是南宋的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前两句道出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实力,昂首即攀上南斗,翻个身便能倚靠北辰。作者分明想说“我也想低调,可是实力不允许啊!”实力有了,还怕没信心吗?作者是直接跳过自己对远大理想的期望、信心,直接显摆肌肉。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实力已经展示出来了,这天下哪里还有我这样的人呢?他的心学观点本就与庄子的“物我齐一”相同,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孤独。

04. 独香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自古以来许多有大成者,非苦心炼志所不能达。司马迁、曹雪芹、贝多芬、爱迪生等莫不如是,王安石同样是这样一个人。

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失败,并两度被罢相。这首诗就是写于第二次被罢免之后,尽管经历了诸多不公遭遇,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犹如那墙角凌寒而倔强盛开的梅花。处境非常孤独,品格非常高贵。

在这首《梅花》中,没有一个凸显其外表华丽的字词,开头就说明了梅花的基本情况,在墙角、只有数枝。墙角是它的处境,数枝是它的气质,我从来没见过哪个画家的梅花作品是满山遍野的,也从没听说过哪个行业的高手是在乌合之众当中练就出来的。

旮旯里长出了几只梅花,大冬天的,冻死也不合群,独自盛开着。你大老远望过去就知道不是雪,虽然和雪一样是白的,但是有淡淡的香气飘过来就知道它是梅花。

这样的天,这样的场景,像什么?你说画面凄惨,但那正是它面对世俗的姿态。作者哪里是在写梅花,只不过是在写自己罢了。究竟是借花喻人,还是以人作花其实都不重要了。不论他生在山岗、平地,还是墙角旮旯,都改变不了他凌寒傲雪的本质。


05. 独战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作为抗金名将出现在历史潮流中的岳飞,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但他同样没能逃过被自己人毒害的命运。

公元1138年,宋金达成第一次丧权辱国的和议。岳飞一再上书论和议之非,却遭到秦桧等人的算计,兵权也被收回。岳飞苦闷至极,写下了这首《小重山》以抒发内心的不平。

词的上阙情景交融,写作者思念中原、忧国忧民的心情,保家卫国的心愿同梦夜里的一般,突然被惊醒打断。后半阙写表达了自己白首业未成、一片丹心付诸东流的千古遗憾,并借用伯牙、子期的典故来悲叹自己政治主张无处诉说的无奈。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旧,过去的,往昔的,这是一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强烈的字。山,指家山、故乡,也指当时沦陷的的中原广大地区。至于松、竹经冬不凋,与耐寒盛开的梅花并称“岁寒三友”。

人同家山的松竹一起渐渐凋零,还同时被现实(主要指内部)阻挡着前进的步伐,中原恢复之日更待何年月?可是,这些心事,又能赋予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