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动物园虎吃人事件争论不断,但清一色纠结于遵守规则与道德自律。本文将背“道”而驰,纯粹从策略选择角度探讨:如果事前能够理性规避决策陷阱,这个悲剧是否可以避免?(道德喷子请自觉绕道,以免妄动肝火。)
关于如何决策,决策论和博弈论均有论述,大多针对最优决策或次优选择而设,目的在于尽量使收益最大化。可是,避险如避雷,一次糟糕的决策足以让人失去任何翻盘的机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就像这次的虎吃人事件。
毕竟,人生没有后悔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如何规避最坏的决策,其重要性一点也不比如何做出最优选择来得低。
话休絮烦,直接上菜。
经济学认为,我们都是寻求最大价值的经济人。反过来说,经济理性也一定会告诉我们什么事不能做。那就是,付出大于所得。
所以,我们通常规避最坏决策的策略出发点就是:当可能付出大于可能所得时,这种事绝壁不能干。
据此得出,一个有正常思考力的经济人,判断最坏决策的初级公式:损失额*失败率+投入成本>收益额*成功率。
公式说明:任何决策都具有不确定性,其最大不确定性来自于成功率和失败率(二者总和为100%),正如俗话说,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这铁定不是做决策的理性态度。在盘算损失和收益大小的同时,还必须参考失败率和成功率,所计算的可能损失额(损失额*失败率)和可能收益额(收益额*成功率),才有决策价值。所以,在宁波虎吃人事件中,有人认为张某把自己的生命价值等同于一张门票,这是没有考虑逃票成功的概率,显然失之武断。
有正常理性的经济人,对于此事件的决策模型如下:
损失额:生命无价,为便于计算,我们忽略其他因素仅计算薪资损失。假定死者还能再活40年,网传其月薪约2千,则年薪2万4千左右,考虑其未来职业发展可能,一年算3万,则40年为120万。
失败率:雅戈尔动物园成立于2004年,至今已有12年多,除2006年报道过一起四名游客为逃票误入狮山,后被成功解救事件外,并未有其他相关报道。我们据此保守估计,如平均每三天发生一起逃票事件,一年一百多起,十二年则有一千多起,失败仅一例,为便于计算,失败率取千分之一。
投入成本:逃票除付出一定体力外,所投入的经济成本为0。
收益额:逃票成功可节省个人门票130元。
成功率:1-失败率1‰=999‰
故,张某可能付出=损失额*失败率+投入成本=120万元×1‰+0元=1200元。
张某可能所得=收益额*成功率=130元×999‰=129.87元
可能付出与可能所得的倍数约为9.24倍。
所谓富贵险中求,就是对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综合评判。在付出与所得相差近10倍的情况下,显然不应该选择逃票这种极度欠缺理性的行为。所以,无怪乎众多网友喷张某“作死”,虽有失厚道,也言之成理。但如果这就是所谓的决策陷阱,此事对我们的警示作用就微不足道了。
深入思考可知,以上可能损失额和可能收益额的计算,并未考虑到个人心理因素。同样是收益130元,对于穷人和富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于月薪约2千的张某相当于2天的薪资,而对于月薪一万元的白领来说,就只相当于不到半天的薪资。对于年收入上百万的文化精英们来说,只相当于约半小时的收入(按一天工作8小时计)。
因此,给出判断最坏决策的优化公式:心理损失额×失败率+心理成本>心理收益额×成功率。
仍以此事为例说明。
心理损失额:扣除法定假日和双休,一年工作日为250天,仍假定张某能再活40年,即还能再拿1万天薪资。
心理成本:穷人的时间不值钱,此项值也仍假定为0。
心理收益额:130元门票=2天薪资。
故,张某可能付出=损失额*失败率+投入成本=10000天薪资×1‰+0=10天薪资。
张某可能所得=收益额*成功率=2天薪资×999‰=1.999天薪资
付出与所得的倍数约为5倍。
你看,考虑心理因素,可能付出与可能所得二者的差距由近10倍缩小到了5倍,差不多是前者的一半。虽然仍然是不理性的决策,但至少看起来没那么差劲了。
也就是说,上文提到的月入万元的白领们,要考虑一下,如果能省下2 天薪资约650元时,你还会不会这么坚定地不逃票。年入百万元的文化精英们要考虑,如果能省下五六千元时,你们坚守规则的芳心又会不会动摇?
可见,决策陷阱之一:心理因素的干扰可能导致你的决策失去理性。
尽量排除心理因素的干扰,才能提高决策的理性与客观性。130元就是130元,在面临巨大风险时,不要过多地纠结于收益或损失对你有什么具体意义。穷人最可悲之处在于,本该理性、客观的决策,却因为经济原因受到太多心理因素的制约,这大概就是所谓穷人思维的根本所在。
但此事件还有更为深刻的镜鉴意义。
按照这一模型,什么情况下才会觉得逃票是可行的呢?
很简单,降低成败率,提高成功率,比如,当逃票失败被虎咬的机率降低10倍,变成万分之一时,我们再来看看。
初级模型下的可能付出1200元和可能所得129.87元,就变成了可能付出120元和可能所得129.99元,所得大于付出。
优化模型下的可能付出10天薪资和可能所得1.999天薪资,就变成了可能付出1天薪资和可能所得1.9999天薪资。
以上无论哪种情况,都已是所得超过损失了,似乎已经具备了可行性。
所以,决策陷阱之二(也是真正最需提防的陷阱):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低估失败的可能,由此做出错误决策。
也就是说,在做最优选择时,我们要乐观,要按最大能力和最好结果来判断。而在规避最坏选择时,我们要悲观,要尽量按最低能力和最坏可能来估算和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风险是值得冒的,什么错误是必须规避的,从而避免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曾经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我说,如果你想创业,只要想清楚了最坏的结果是你可以承受的,就可以去做了。我视这话为防范此陷阱的极端办法:最坏的结果,即在最大失败机率(百分之百)下会出现的可能付出,如果你还能接受,你就不用担心这是最糟糕的决策了。否则,还是老老实实打工吧。
经济人,每个人都想做出最优选择,也会常自以为是在做最优选择,却往往一不小心跌入各种决策陷阱。在规避糟糕决策这件事情上,乐观主义者的悲剧就在于,现实比你更带种。
还是俗语说得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