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公司入职已经五个月了,这五个月以来我一直沿着第一天上班时导航的路线上下班,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路线,也没有想过去寻找新的路线。
上个月一次上班途中,我发现有一条小道可能能通往公司,但从未尝试,害怕走错路耽误时间,也习惯了原本的这条路线。
最近在看椎原崇的《习惯陷阱:终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课》(以下简称《习惯陷阱》)这本书,作者建议我们去做一些反习惯的事情,比如换个发型,比如换一条通勤路线。
于是上班途中我走进了那条小道,真的可以通往公司,而且相较于我习惯的那条路线,不仅路程变短了,红绿灯变少了,还避开了最容易堵车的路段。
那天,我提前十分钟坐在了工位上,从容的打开电脑准备一天的工作。我想:原来做一些反习惯的事情,真的可以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做这些事情可能需要一些勇气,但是,只要敢于尝试,你就肯定会觉察一些东西:
新的发型名单备受好评;
在新的通勤路上发现一家很不错的店;
……
作者椎原崇初中毕业后就离开家独自闯荡,在“没有学历”、“没有资格”的情况下开始做生意,逐步实现了财富自由和时间自由。他对“成功”与“心的幸福”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现在,他以咨询为主业,他的咨询被称为“想听也听不到的传说中的个人咨询”,在日本有着超高的人气。
《习惯陷阱》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作者从学会舍弃开始,带领我们识别成长路上的陷阱,找到我们的努力得不到回报的原因,然后教我们把自己的特质作为“武器”,活出幸福的人生,最后,传授我们人生发生改变的秘密法则,帮助我们成为想成为的人。
01 跳出舒适圈,走到“鸡棚”外面
企业家兼作家的齐藤一人讲过第一个在日本开养鸡场的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本来散养了很多鸡,有一天,他突然想建个养鸡场,把它做成生意。于是他把所有的鸡都赶到了养鸡场,可是在这些鸡进入鸡棚的第二天,他发现所有的母鸡都不下蛋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把鸡蛋拿到鸡棚中孵化,这样,这些小鸡在鸡棚中长大的母鸡又开始下蛋了。
原来,之前散养的那些鸡因为一直都是自由自在的,可是当它们进入鸡棚后,约束的环境让它们感到压力;而那些在鸡棚中孵化的小鸡则认为在鸡棚中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它们既不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所怀疑,也不会因此有压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我们结交着熟悉的朋友,做着熟悉的事情,过着熟悉的生活,我们感到舒适自然,轻松自在,渐渐的,我们开始对外面陌生的世界感到恐惧。这时,我们已经陷入了自己的舒适圈。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台词: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
如果这些鸡棚里长大的小鸡去了一趟外面,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大自然中奔跑,它们会怎么想呢?我想它们会想要逃离现在约束自己的鸡棚吧。
所以,我们不妨远离让我们无法改变的环境,凭借自己的力量远离我们现在所处的“理所当然”的“鸡棚”,或许这个过程会让你感到害怕,但当你看到外面的世界,你会发现人生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02 悦纳自己,展示自己的魅力
《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则故事:一对父子赶着家里的驴去集市卖,路上有人看到就说:“这两人真傻,有驴不骑还自己走路。”父子俩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骑上驴轻轻松松去赶集。
可是走了一段路,又有路人说了:“看这两人,把驴都累成这样了,谁还买啊?”父子俩又觉得有道理,于是把驴的四条腿绑在扁担上,两人扛着扁担去赶集。
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早晨穿着刚买来的新衣服高高兴兴去上班,可是同事评价说这件衣服不太适合你,于是这件衣服就被你藏在衣柜的角落里再也没有穿出去过;
学校举行文艺汇演,本来热爱舞蹈的你蠢蠢欲动,准备在舞台上大放光芒,可是旁边的同学说:“我才不去呢,表演不好会被全校同学嘲笑,多丢人啊!”于是你默不作声,没有报名。
我们总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放弃自己的初衷,改变自己的方向,渐渐的,我们在别人的评价下磨平了棱角,迷失了自己。
椎原崇曾经也相当在意别人的目光,向别人隐瞒自己的低学历,每次行动前都会想:“如果我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我?”他在别人的目光下拼命变成“除自己以外的人”。
当意识到这些后,他开启了“寻找自我之旅”。当他将自己的关注焦点放在自己内心追求的东西、内心世界的成长,愿景与才能的关系上之后,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人生阅历也变得丰富了。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写道: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学会悦纳自己,悦纳一无是处的自己,悦纳有所作为的自己,悦纳好的自己,悦纳坏的自己,只有当我们站在中立的角度看待自己,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记住,只有你才是你人生的掌控者,没有谁重要到能让你放弃自我,就算是为了周围的人,我们也应该先爱自己。
03 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战场”
电视剧《麻辣女兵》中汤小米觉得自己没有特长,于是去找师父解惑,她首先向师父列举班上每个人的特长,然后说她也不是很差,但是又没有任何一项比别人突出,还说自己从小就是“十项全不能冠军”。
师父问她:这些总结是谁告诉你的?团队作战战略是谁部署的?自己小时候的小伙伴都听谁的?然后又给汤小米讲了“鲶鱼效应”。
经过师父的提问和解读,汤小米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擅长观察别人,擅长总结,适合当领导,是“鲶鱼效应”中的那条鲶鱼。
你的特长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说:我没有特长。其实不是你没有特长,而是没有找对自己的“战场”。你现在“战斗”的地方,可能不是你的“战场”。
你会做饭,你觉得做饭根本就不用学就可以做好,可有的人就是怎么努力都做不好一顿饭;你喜欢看书,你可以一天坐着不动阅读一本书,你觉得看书既不困难又有趣,可有的人就是看书比吃安眠药还管用;你擅长听别人倾诉,你觉得谁都能做一个听众,可有的人就是喜欢滔滔不绝让别人听他说。
你知道的明明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你能做到的明明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可是你以为这些事情像呼吸一样简单,你将它们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你给自己过低的评价,然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我们总是责备自己付出了那么大的努力,最后却得不到想要的回报,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自己,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我们是不是进入了错误的‘战场’”?
我们不妨停下来,好好观察一下自己,找到我们的长处,在正确的“战场”进行“战斗”,这样,我们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04 写在最后
我们总以为好的习惯受用一生,可是却在某个时刻发现原先的习惯好像失效了,我们开始变得迷茫,不知所措。
爱因斯坦说:持续不断地用同样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情,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叫荒谬!
椎原崇在《习惯陷阱》这本书中一再强调:把你带到这里的东西,不能把你带到那里。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舍弃旧的思维模式,去尝试做一些反习惯的事情,我们才能突破自己,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