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1、有心学中医的你,是否很迷茫,不知该多看哪些书,能更好的扎实基础和应用于临床实践
2、刚接触中医的你,看到教材中介绍阴阳、五行,气、血、津、精等名词时,是否觉得这些名词难以理解,是否不知道怎样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临证实际。跟师临证的时候,是否会难以理解老师的组方思路呢?
3、急于学成的你,有幸跟师后,是否学了些天,看了些书,就急于用在自己或家人的身上,而不多加思考背后的医理。
在这本书里,老前辈们不仅指引了方向,还教给学子们实用的学习方法和临证思路。
这套专辑丛书,是诸多老中医前辈回忆自己的学习之路,治学之路,治学经验之后,所撰写的文章。老前辈们所写的这些文章,其目的在于,让初学中医的学子了解,该学哪些书,才能稳扎稳打地将中医学好。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学做人和专业技能,才能有所成就。前辈们走过的路,给我们学子照亮了前行的明灯。
本书亮点和介绍
1、常读经典多思考,唯有基础实,方能辨证明。
施今墨先生说过,"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遂至堆彻药物,杂乱无章"。所以,基础学习要落于实处,需认真熟读背诵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四本书。但从四大经典的角度入门,不是件容易的事,文言文对于一般的学子而言生涩难懂,古文功底不扎实,很难真正学明白。所以,学习四大经典费力的学子,可从实用的角度入门,《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诀》、《时方歌括》、《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温病条辨》这几本书只要背下来,在实践中认真体会,可初见学习成效。无论是四大经典,还是几本小书,只要反复用诵、解、别、明、彰的方法去坚持,结合临证,就能学明白基础。当然,这些古籍,需要结合我们现在的教材来学,才能学得扎实又系统。所以,在刚入门的时候,要让古籍中的知识在实际场景中多角度地再现,反复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内涵。学习和思考都需要持之以恒,才入得了认识中医的大门。
2、戒浮求稳有必要,坚定初心,以诚为本。
肖龙友先生说过,"只有诚其意,困于学,才能精于术"。学中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耐住寂寞,避免浮躁。跟对老师很重要,一位好老师,教给学子的,不止是专而精的医术,还有为人处世的技巧,人情世故的认知,做为学子,重视学习医术的同时,也要重视"中知人事"的学习,精于术,先要诚于人。只要坚定初心地学,心诚意坚,再旁参多家学说,之后稳中思变,变中求稳,以诚处事,才能在中医这条路上有所成就。
3、学医先做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孙思邈先师最强调的,便是大医精诚。满招损,谦受益,如此做人,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方便专心于自己选择的路。孔伯华先生曾在一封信中说"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存心一也,但其理法不同耳"。在学习中医的路上,不断地学习西医的长处,中西医互相配合,才能让真中医得到有效的发展。为人处世也是如此,接纳每个人的不同,不仅是与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还不会给自己树敌。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方能安然相处,互有所成。
总结
纵观全书,每位有所成就的老前辈,都是在饱受磨难之后,才成为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困苦而守初心的大医的。北平四大名医孔伯华,肖龙友,施今墨,汪逢春这四位先师的胸怀影响着后学,我们年轻的学子,需要向四位先师学习,做个既懂纯中医之道,又熟西医之技的中医人。"不可为古人愚,不可为今人欺"。我们年轻的学子,需要虚心接受各位前辈的指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若有焦虑,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沉稳地行动便是了。
另附个人的一点浅见:
或许有刚入门的学子会问:现在的教材教得还不够多吗,教材里有教医古文,有教《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为什么非得在文言文上下苦功,才能学成呢?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所学的教材,是由诸多老师付出大量的辛苦编著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参考不少的古籍原文,再用白话翻译出来。大学课堂上,有的老师重视临床实践,有的老师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有的老师更重视理论。刚入门的阶段,若自身的文言文基础太弱,一是不容易辨别,老师所讲的,哪些内容是忠于原文涵义的,又有哪些是脱离了古今异义的理解;二是,在会讲很多经典干货的老师的教授下,是否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脚步;三是,很难将古籍原文整体的内涵结合实际临证。若只是普通的感兴趣,学学五版教材,有个初步的认识,是可以的。但若真的志在中医,只学教材中的古籍原文,远远不够。为了将扎实的中医功底服务于人,确实得在整体的经典原文上多下苦功。中医人,需重视文言文的学习,更勿忘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