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年要不要聚会
文/月老
昨日,与一对09届毕业生阿伟阿然见面,闲聊中谈到毕业十年聚会的问题。
其中阿然说,他们班定在本月底聚会,人数不算多,好些不来的,好些根本联系不上。好在在班长的组织下,再加上几个主要人物的积极响应,也就成了。
阿伟说,他们班聚不起来,个别同学有聚的意愿,在班级群里呼吁,但真正响应的没几个,大多表示沉默。
阿伟说,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互相联系的很少,有的根本没有音信,只是同宿舍的几个偶有小聚,班级群也好像死了一样,少有冒泡。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阿伟继续发表自己看法,大家都太忙了,十年恰好是事业从起步、打拼、立业的过程,同时也是恋爱、成家、育子的时期,压力山大。另外就是不少同学认为“混”的不够好,觉着“没脸”露面,阿伟特别补充到。
是啊,的确如此。每一个小个体都是家庭和社会里的一名重要分子,且不说在家理应是顶梁柱,在单位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论谁缺位都会使这个系统运行不够通畅,再加上时间空间的拉开,慢慢地也就不把同学情放在了那么重要的位置。
然而,正因为此,我认为,这会该聚。
首先,聚是一种缘起。“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特定的时空,不同的人因共同的梦想、目标相聚,相识,相知,在同一个场域共同度过生命里最美好的青春时光,这本身就是个缘分,怎可聚而合,离而散?
其次,聚是一种仪式。因缘再聚就是对结下的缘分续接,是对三年同学情、朋友谊的再次升华。试想,斗转星移,世易时移,从从当初的翩翩少年走入风发青年,从涉世未足的懵懵懂懂到三十而立的少有老成,还能坐下来畅聊。一起回望初心,唤起对美好过往的回忆,哪怕有诸多唏嘘,同时也可激起对当下和未来的倍加珍惜。
生命里,生活中还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小到成人礼、恋爱纪念日、结婚典礼、结婚纪念日、浪漫七夕节……大到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庆祝建国阅兵式,无不都是一种仪式制造,无不会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对国家对社会的敬仰,生命也便被赋予了更高尚的意义。
再次,聚是一种关系。哲学上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思是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那么,人就不可活在真空里,而是存在于各种关系里: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中的七大姑八大姨、表修帝表姐妹,求学时的师生情同学谊,单位里的同事上下级,社会里的甲朋乙友,甚至国际上的七大洲四大洋,还有网络上的你我他……
既然大家都脱离不了关系,那就不如去拥抱关系,尤其是同学间的关系。
最后,聚是为了不留遗憾。十年,弹指一挥间,可十年里又有多少事发生呢?谁都难以预料。待到欲想见人不在,就有些遗憾。能联系上的,招呼一声,克服下自己的小九九,或请个假,或给自己的另一半好好通融,或在事务和时间上提前安排处理,也就成了。若是距离和几百元费用的问题那就更不是问题了。
当然,聚不是为了聚而聚。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聚要有聚的诚意和姿态。貌合神离的不要,那只会难受彼此;腻腻歪歪不要,谁都不欠你的;炫富装X的不要,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地炫耀,同学间谁不知道谁?作为组织者也不要过于勉强,虽然是同学,但人和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人和人在乎的也不一定一致,再说你也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永远救不活一个心死的人,这个人从来就是游离组织之外的,就让他好自为之吧。
十年了,要聚的。再过十年,还要聚的。聚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把周华健的《朋友》大声唱出来,要把彼此的祝福说出来,要把线牵起来,别只顾低头看手机,几个小时不看手机漏掉不了重要业务。别只顾喝酒到烂醉如泥,这个时代已经不兴醉酒了,哪怕在山东。
最后,送上陈师道的绝句一首以共勉,让我们去制造去追求生活里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美,去拥抱本就属于我们的情谊。纵有千种理由,人生,值得!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