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吼不犯病,我们到底该怎样陪读?

陪读的话题,时不时就会出现在朋友圈,给家长们一计重击。

“晚上10点多,一个女人在咆哮”已经不算什么了,因为陪读,急出了心脏病,急得暴跳如雷,急得男女混双花样吊打——陪读大业已经上升到珍爱生命的高度了。

家长们委屈,孩子们也不好受,天天挨骂挨打,小小心灵也留下重重阴影。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年级的升高,这场战争还会不断升级,杀伤力会更大,最终两败俱伤。

那么,到底该怎样陪读才能让家庭和谐、身心健康?

让我们从陪读的四大魔咒入手,看看让家长们急火攻心的都是什么?

也许看完这篇文章,再陪读时,你会多少淡定一些。

让家长抓狂的,一般是这几种情况:

1. 马虎

2. 磨蹭

3. 注意力不集中

4. 学习动力不足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家长会一声哀叹:唉,我家孩子这几条全占!

关于这几个问题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写篇博士论文。这次,我只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提醒妈妈们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

你会发现,原来在这场陪读大战中,你才是导演,决定着剧情的发展、演员的命运。

马虎

有的妈妈和我念叨,孩子上一年级,练习写生字:“明明那里还有一撇,他就是看不到!他怎么能看不到呢?!眼睛都看啥去了?快把我气死了!”

其实,有的时候,马虎真的不怨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脑神经系统还没发育成熟,视觉辨识能力不强,所以才会导致q和p分不清,t写反了方向,偏帮部首先颠倒,类似的问题经常出现。

其实,这是孩子手、眼、脑不协调的的表现。

有时候父母很困惑,大人觉得特别简单、明白的事情,为什么孩子就是看不到、做不好,是因为有的孩子的大脑发育还没跟上。

比方说写字,眼睛看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发出指令给手指。如果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接收视觉信息、发出动作指令是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熟练的过程的。

所以,当大人为孩子的马虎恼火时,请提醒自己,孩子也不是故意马虎的,他很可能真的没看到,真的没意识到。可能孩子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需要训练一下。

请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

怎么办?

1. 养成检查、演算的习惯。

2. 让孩子当小老师,给家长讲讲题,在讲题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也可以减少马虎。

3.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

4. 多运动,促进手眼脑的协调。

磨蹭

磨蹭的原因有很多,今天主要从心理的角度说一说。

很多家长可能都没意识到,磨蹭其实是孩子的一种消极抵抗。

你吼我骂我打我,我有一肚子委屈和怨气,但你是大人,我是孩子,我拿你没办法,只能服从。

但是,有一点你拿我没办法——你控制不了我写作业的时间。

我磨磨蹭蹭,你只能干着急,又能怎样?

孩子很可能没有这么有意识地想过,但面对父母的打骂和控制,他下意识地就会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用这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不满,他的反抗。

很多孩子越催越磨蹭,越骂越迟钝,作业能拖到半夜,做事丢三落四,这其实就是一种消极抵抗。

另外,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基础薄弱,老师留的作业之外,自己又给孩子布置了练习题。

有时候,好不容易作业完成得早,孩子刚想喘口气,家长就拿来练习题让孩子做,理由貌似无可辩驳——我是为你好,基础本来就这么差,只有多做练习才能跟上啊。

孩子会怎么想?

我好不容易做完作业可以玩一会儿了,又要做练习。反正早完成也玩不了,还不如磨蹭点,这样做的题还少点——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本能。

换位思考一下,你是孩子,你也会这么应对啊。

怎么办?

1. 尽量少催,越催越磨蹭。

2. 和孩子商量,让他自己安排时间,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玩。言出必行,说话算数。如果写不完,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3. 当孩子学习出现问题,很多时候,增加大量练习反而适得其反,让他更反感学习。给孩子留出玩的时间,让孩子有个盼头,而不是呵欠连天地写作业,睡一觉起来又是学习,周而复始,了无生趣。

专注力

说到学习问题,十个家长会有八九个说自己的孩子缺乏专注力——怎么就坐不住呢?让他写作业,一会儿要尿尿,一会儿摆弄橡皮,一会儿说饿了……

家长只有在一旁盯着,严防死守,还是防不胜防,一不留神人家就发呆愣神神游四方去了。

其实,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自己在那儿写作业,写得不工整了,家长的头就探过来了:写得太潦草,擦了重写!

写错了一个字,家长的手指就伸过来了:没看清这少一横吗?擦了重写!

背课文,正边想边背,被家长喝住:漏了一个词,重新背!

孩子写作业和大人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需要心流的持续贯注,需要沉浸在当下的世界中,这也是学习本身的乐趣。

而这个过程时时被家长打断,孩子根本就不能享受到这种专注和沉浸,写作业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

缺乏专注力的孩子,他们在小时候很可能也常常被家长打扰。孩子做点什么,家长总在一旁指挥,以温柔或者强硬的姿态:你要这样做,不许那样做……

所以,种瓜得瓜,缺乏专注力也许是家长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学习不好的原因。

怎么办?

1. 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入手,让他享受专注和沉浸其中的乐趣。给他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不打扰,不指挥。

2. 身教重于言传,我们做家长的,也要问问自己,在孩子眼里,自己是不是一个专注做事的人?

晚饭后,大人看看书,写写字,在家里营造一个专注做事的环境。环境的力量是强大的,潜移默化中会让孩子受到影响和带动。

请记住一句话:改变别人注定是痛苦的、无效的,只能改变自己,进而影响别人。

学习没有动力

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紧密相连。因为孩子没有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想想看,一个总是被批评、被吼被打的孩子,在家长气急败坏、狂风暴雨的摧残中,渐渐认同了这个评判:自己就是粗心,就是磨蹭,就是笨,

慢慢地,孩子就会把写作业这件事和负面情绪联系到一起,一想起写作业就发怵,内心充满了沮丧、挫败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这样的状态下,怎么可能对学习有兴趣、有动力?只能是想办法应付了事。

越应付,越挨批,成了恶性循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