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视节目的感情,相信很多家长是很复杂的。尤其受到自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信奉阅读至上,似乎阅读包治百病,而对看电视的态度好似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其实,我认为倒不必将看电视的行为一棍子打死,不过如今良莠不齐的少儿类节目动画制作也着实让人诟病。况且在孩子教育时间宝贵,允许看电视节目的时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家长的更是希望孩子能看一些有营养的内容,而不只是盯着屏幕傻笑,然后问他看明白了啥却全然不知。那么如何将看电视的“垃圾时间”转化成优质的亲子时间呢?选择合适的节目是关键。相比于吵吵闹闹蹦蹦跳跳的动画片,我更青睐于用纪录片独特的视角和孩子一起去丈量这个世界。
选择纪录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纪录片大都制作精良,常常能捕捉到常人难以看到的精彩画面。细腻的微观镜头下可以看到动物捕食时的每一帧动作画面,放大的细节让你感到夸张而又惊险。我相信这是在动物园里很难看到的。另外,许多纪录片往往花费巨资、耗时长久,一部短短数十分钟的纪录片凝聚着摄影师汗水、智慧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
2.纪录片极富含教育意义。一部编排紧凑的纪录片下来,常常是每个场景都是凝萃的精华,每处画面都极富特色和具有代表意义,剪辑具有故事性,常常围绕着某一个主题,配有精彩到位的解说,讲解知识点生动有趣还富含一定哲理。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多大开始可以看纪录片?如何挑选适合孩子的纪录片?没有看过纪录片的孩子,如何成功地引导观看?怎么样陪伴孩子看纪录片能更大地发挥效用……这些问题我下面会一一给大家讲解。
多大孩子适合看纪录片?
我们家是在三岁四个月时接触的纪录片,个人认为3岁多一些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尝试看纪录片,因为3岁多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这时候的孩子对一切事物的形成原因和运行机制感到好奇,也善于观察和发问,这时候引入一些科学素养知识可谓是顺水推舟的事。另外,纪录片的题材范围很广,自然、人文、天文、地理、军事等等,小到三岁多的孩子,大到年过半百的宝宝姥爷,纪录片对年龄性别不设限,人人都可以挑到适合自己口味的纪录片。
如何挑选适合孩子的纪录片?
上面提到过,纪录片的题材范围广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属性的纪录片,但不是每一部纪录片都适合普罗大众。区别于知识基础的深浅和描述的方式,可能有些内容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理解起来有难度,或者有些采取人物访谈的方式可能在画面上难以足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对于较小的宝宝或者新入门纪录片的孩子,首推自然类尤其是动物类的纪录片。这类影片多数以画面生动为主容易吸引人眼球,影片的描述对象对于孩子在事物认知上没有太大的跨度,因此容易更接受。另外,尽可能通过“看”的视觉刺激传达内容,尽量不挑选以采访描述事实和普通记事性画面为主的影片,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太小的孩子容易不知所云或者理解力跟不上节奏,大一些的孩子可能更适合。当然,还有一个绝对首要的原则,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引导者。有的孩子对医学和人体构造感兴趣,即使小小年纪也能轻松啃下一堆与年龄认知程度不符的医学大片。如果你家孩子有特别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也不妨从这方面入手吧。
如何成功引导孩子观看纪录片?
前面提到选择纪录片的一些建议,以及年纪较小或者新入门纪录片的孩子适合的影片类型。那么还有一些家长在具体执行上还会遇到困难,比如,孩子就是会被卡通动画所吸引,一开电视就会吵着要看动画片,毕竟萌萌哒的可爱形象对孩子有天生的诱惑力。有什么办法呢?我的做法是,找一个非刻意的场景下介入。具体说是,看电视前,先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预热时间,不要给太多选择和讨论节目的余地,直接调到你要给他看的纪录片,然后请开始你的表演——饶有兴趣地给孩子解说,不时惊讶、感叹、疑问、紧张、夸赞…总之情绪有多夸张都好,用强烈的情绪来带动孩子和你一起沉浸其中。
另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配合科学知识的教育介入,目的在于引起孩子产生探索新知的好奇和兴致。比如,我最近给我家孩子看一本“地球怎么了”的科普故事书,提到了板块碰撞会引起火山喷发和地震,他对地震这个现象尤其感兴趣。看到书中描绘的倒塌的房屋建筑和四处惊慌逃窜的人们,他会产生如临其境的害怕感受。于是,我给他观看《地球的起源》、《超级地震》这类纪录片就特别的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啦!
怎样给孩子看纪录片能发挥更好的效用?
我有三个原则供大家参考:
1.饶有兴趣地陪同观看、讲解。
2.重复看几遍。
3.配合生活当中的联想、延伸和联结。
饶有兴趣地陪同孩子观看、兴致勃勃地讲解,目的在于更好地帮助孩子在可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知识点。同时,这里也强调了“陪同”。很多家长只是对孩子说,看纪录片长见识,就丢一部电视机给孩子自己看,这就好比很多家长告诉孩子学英语有用,于是给孩子丢一本英语书让他自己看一样,少了引导和感同身受。我们要陪伴孩子观看,陪他们同样地感受每一个惊险刺激或美妙绝伦的画面,一起经历情绪的波澜起伏,让此时此刻的你们调频在一个频道上。相信我,和孩子坐在一起畅聊式地看纪录片,这样的时光一定会令人回味且趣味加倍。
同样的东西重复看,每次都有不同的味道。《地球生灵》我们看了3遍,每次看都是一次记忆的加深,这点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就好像喜爱的故事喜欢重复讲一样。重复再看一遍时,我会假装不知道,和娃讨论,他就会很自豪地抢答。这时我也会特别识相地夸奖他,赞扬他是个懂得多先生。人们在某个领域的成绩和获得的肯定会正向地激励他们在该领域产生更多的兴趣并且做得更好。第三遍再看的时候,我家娃在我的引导下,已经会给没看过这部影片的小姨解说了,弄得小姨一愣一愣的,我赶紧解释说是因为已经看过几遍了…(小家伙明显是自信心爆棚了!)诚然,这种真实的进步感给足了我家娃娃学得知识的愉悦感和自信心。
让纪录片产生更大学习成效的另一个秘密武器就是,利用大脑认知学习的规律,进行联想、延伸和联结。在一部数十分钟的纪录片里,总有一两个点是孩子特别感兴趣的。抓住感兴趣的点,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可联想、可发挥、可延伸的地方,不断强化。举个例子,我家娃对《地球生灵》里捕蝇草的捕食机制特别感兴趣。我会在几遍的重复中让他记住一些关键的点,比如,捕蝇草上有刺,作为感应器,当苍蝇在20秒内碰到第二根刺,捕蝇草就会启动闭合机制。
此外,我家娃会主动在生活中寻找和模拟捕蝇草的捕食机制。如,他喜欢和我在生活中玩苍蝇和捕蝇草的角色扮演游戏,他用手扮作捕蝇草开合的姿势,我的一根手指扮演苍蝇,我飞到他掌心,他会很得意地合上手掌把我手指夹住,然后能乐呵呵地玩这个游戏好久;更进一步,他会拿来两个吃水果的小刀叉,两根刀柄交叉比作捕蝇草,两把相交的刀叉且带有锋利尖叶的样子还真有点像捕蝇草;还有更绝的,他拿来我妈的大发夹,发卡本身设计的一开一合的状态,再加上夹子两叶的爪子形状,以及发卡内部用于固定头发的刺(类似于捕蝇草的感应器),简直像极了捕蝇草。我被娃娃的联想力深深折服了。
当然,大人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善于发挥引导作用。有一次我给娃讲解地球的故事,我拿来一个地球仪当道具,在讲解地球绕着太阳转时,我又取来一个红气球当太阳,然后拿着地球仪一边自转同时绕着太阳转,以此展示自转和公转的不同;在地球仪围绕太阳转到一半的时候,我又拿出其他的球形物当作是火星,以此告诉娃太阳系里还有其他的行星存在;在解释地球内部构造时,我会把地球仪拆开(我家地球仪实际上是一个造型存钱罐),然后指着外壳告诉他这是地壳,我们生存的地方,地壳下面是地幔,于是他有记住了地壳和地幔的概念。
学习的本质就是在大脑中形成联结,可以通过在各种情境下唤起已有知识点,利用脑中已有知识或借助生活中的常识和新知识点进行联系。可以正向类比也可以反向类比,联结的越多,大脑对新知识的认知和记忆就会越深刻。看纪录片的同时,家长不妨给孩子配合进行科学书籍阅读和科普活动教育,相辅相成,联结更深。
对家长的帮助:育儿亦是育己
以前,我一个人不一定能看得下来一部纪录片。如今居然陪孩子一起饶有兴趣地看了3遍,也解说和讨论了3遍。每一遍重复,都能捡起很多遗漏的知识点和细节,自己也学习了一遍。除了补回没有经历过的童年,找到童年的纯真和探索精神,重新成长一遍,更重要的是,我在和孩子一同学习的同时,发现了孩子身上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惊叹的同时也自愧不如。孩子身上真的有很大的潜力,我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向孩子学习,在自我进阶和学习的同时,也不断思考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更好地教育孩子。这种关系,相互滋养,砥砺成长。
后记:一部纪录片给我们的教育意义真的是很多。比如通过看自然动物类的纪录片,孩子学会用动物的视角,体验动物的世界里的生存和生长,体会动物的情感和思考。通过纪录片,单纯而短暂的生命活出了许多不同版本的生活体验,扩大了生命的广度。通过亲子共赏纪录片,孩子变得会思考,会聆听,会观察,会提问,能从生活中找到合理的联想,会创造,还能从一遍遍的重复中找到掌握知识的自信,对自然产生兴趣…这已经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教育目的。
我是芝麻大酱,一直坚持在育儿和育己的路上,欢迎热爱教育育儿和自我提升的亲们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