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电影的浪漫风情夹杂着窗外的雨声,是一种视听享受。直到摘下耳机,才突然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过雨了。几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习惯忙碌,偶尔静下来想要“夜阑卧听风吹雨”,充斥耳膜的也只是宿舍里的电视剧台词和冗长的电话粥,于是,把头窝进被子里,不甘心地安睡到天明。
我其实是很爱雨的。
可能是我大部分关于亲人的记忆和很多突如其来的感触,都和雨有关。
外公在我七岁那年猝然离世,连最后一面都没有留给我。那时的我,还从未感知生和死为何物,只知道从此以后的每一年,外公都只是饭桌上那一把空椅子。都说孩子的记忆从四岁开始,其实我对外公的记忆现在已经很模糊,水痘、象棋、游泳和自行车,零散的画面时而会出现在我脑海里,但始终是支离破碎的。孩提时代也不懂什么是思念,从没去刻意想起。初中刚上完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那也是一个雨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眼前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老人,前挡上坐着四五岁的孩子,努力地把雨披往孩子身上罩。我突然想起了那个狂风暴雨的日子。外公带着我去单位看望小姨,回来的路上突降暴雨,电闪雷鸣。外公努力地前倾用身子替我挡雨,可近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还是全身湿透。我脑中的形象和眼前的场景逐渐重合在一起,和我渐行渐远。我就站在路口目送他们远去,无声地落了一脸的泪。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心中的钝痛,抬头看看乌云密布的天际,不愿意承认外公真的永远都不在了。
雨天让人变得多愁善感,总是会想起以前的事情,也不知是好还是不好。
以前中学时代,胸中烦闷无处发泄,我就选择在纸上一吐为快,但有前提,台灯和雨声,缺一不可,简直矫情地可怕。下雨天,我就选择撑着伞,步行二十分钟到学校。一路上,什么都不想,听雨打在伞面上的声音,看着细雨落在衣服上的痕迹,就觉得自己的心能安静下来了。当年最大的不如意也不过是成绩忽上忽下。无心学习的时候就仰天躺在椅背上,听着外面的雨声,翻一翻《红楼梦》,一个下午很快就溜走了。窗前的玻璃被凌乱的雨丝切割成无数碎片,木质的窗沿上背雨溅出大大小小的灰点,路上的喇叭声响成一片,而我贴在冰冷的窗上,就这样看着外面其实没多大的世界。
清楚地记得中考那年的暴雨。但我不喜欢暴雨。爸妈把我送进考场,我回头看,他们不停地跟我招手,可我看不清他们的脸,看不清他们的表情,可我知道他们的期望。不知是幸运还是巧合,我所在的考场座位一抬头正好能看到门口。隔着重重的雨帘,我就看着那两个最熟悉的身影,在门口晃着,靠着,蹲着,望着,即使根本看不到我,也一直没有离开。我突然就很想哭,中考作文放弃了事先在心中潜藏的无数例文,把爸妈写进了文章,我是哭着写完的,可能监考老师都以为我毛病吧,就算不会做也没必要哭的稀里哗啦。感情是日积月累沉淀在心里,爆发只要一瞬间。我们总是习惯予取予求,得来太容易反而不会珍惜。每一顿早饭,每一句唠叨,每一个拥抱都争先恐后涌进我的脑海,让我有些承受不住,原来他们竟是这样爱我。
就像枯木盼甘霖一样,多雨的季节终于如约而至,我不用再眼巴巴地盼着下雨。可有些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有些人还在等着我们回来。
等雨的季节,等你的季节,等爱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