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的痛,我懂。说起家校沟通,似乎要谈的很多很多。回想在枫叶工作的这几年,一上班就担任了世界上最小的主任——班主任。可以说,班主任之路,已经走了三年,回首这三年,有收获,有感动,但也有遗憾,包括正在经历的遗憾。
寻“痛”之源
有一句话叫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是班主任,幸福和痛苦的感觉我都经历过。这其中有不能被遗忘的美丽,回想休产假之前带过的班级,我和班里的大部分家长都可以称之为“朋友”,休产假之前的那段时间,不停的收到家长们的各种问候和各种关心,有的家长关心我的饮食起居,还有的家长给我送来了孕期需要看的相关书籍,生完宝宝的那段时间,还有家长不间断的和我联系,询问宝宝们的情况,我自认为,我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纽带,还有一种朋友式的惺惺相惜,而这一切,就在今年,戛然而止。
转折的节点就在今年暑假,我新接手了一个班级,带班三个多月以来,之前想象的“家校配合”的和谐景象并没有如期出现,甚至,长时间以来,我都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我知道,这种感受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我和家长之间的这种“心理距离”并非空穴来风,特别是读了梅洪建老师的这本《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之后,班级出现的问题似乎更有迹可循,我开始静下心来,试着去把控问题的命脉。
诊“痛”之脉
梅洪建老师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家校沟通所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明确化、系统化了。他从自身成功和失败的亲身体验入手,将家校沟通成功的经验归纳为“三经四纬”,其中在每一条经线和纬线下面都给出了详细的案例去辅证。当然,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我很清楚,个体的独特性使得梅洪建老师的教育经历不可复制,然而,从阅读之中汲取眼前所需要的养分却是当务之急。
首先,班级定位失策。这是我带班之处遗忘的最重要的一点。对班级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班级家长缺乏足够的认知,对班级之前的状态缺乏足够的分析,导致我的班级定位失策。可以说,带班之初,在我心中,“班级定位”的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我只是想当然的按照之前带班的经验来工作,而没有把班级当成一个完完整整的“新班”去预见、去准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没有一种方法特别是教育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其次,孤军奋战失利。班级管理,应该是在对班级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之后,针对学生和家长的情况,建立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沟通策略,最终赢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成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后备军。那么,这就需要知己知彼,对学生家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对于可以坦诚沟通的家长,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沟通,这种直接沟通是立足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取得进步的,这样的“坦诚”是直接有效的;而对于另外一种类型的家长,则要换一种委婉的方式陈述孩子学习或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第三类“油盐不进”的家长,则要学会冷处理。如果在带班之初就明白这一点,就应该能够赢得更多家长的信任,那么,“孤军奋战”这个词就不会再出现。
再次,沟通维度单一。梅洪建老师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把家校沟通渗透到了时时处处事事。就拿这“三经四纬”来说,任何一条脉络里面都有很多的细节,层层递进。其实,细细观察,很多沟通工作我们也都在做,但是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是出现了问题才去沟通问题,而不是在平时就把自己的带班理念渗入到沟通的过程中,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一旦出现了问题,问题就比较难解决,家长和老师之间没有足够的理解和默契,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成了问题。突破这一瓶颈的方法就是拓宽沟通的维度,细心把控每一个教育契机,并在平时和家长的沟通就做到有的放矢,重点而不偏执。
通而不痛
和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千千万万,但不管是哪一种沟通,说到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捧出一颗教育心”。“把每个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呵护”,这不应该成为一个口号;“把每一个孩子都激励成超人”,也不应该成为不可企及的高度。
“一颗教育心”、“一颗真心”,应该是返璞归真最终的那个“真”。所以,从自身而言,应该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作为枫叶的一员,则应该把枫叶的教育理念吸收、内化,进而输出成为自己教育学生的立足点。
对我来说,“两个着眼于”应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着眼于能够提供“助力”的家长。家长的鼓励和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真正能够提供助力的家长也会带动其他家长一起传播正能量,这种助力可以推动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以正带正,以优秀促进优秀,才能维持良好的班级生态。
着眼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无完人,教育不是抹杀问题,而是为了让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错误都成为他特有的勋章,从问题中成长,从错误中寻找正确的方向,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正确导航,这,才是最应该做的;着眼于孩子成长的家校沟通,才是最有价值,也是最会“通”而不会“痛”的家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