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锦州石化公用工程部的安全分享会上,循环水班副班长王会斌讲述的惊险一幕赢得满堂掌声。就在8月4日凌晨,他与内操金辉仅用64秒就完成"一键启泵",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造成全厂停摆的重大危机。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应急处置,不仅展现了一线员工的过硬素质,更见证了企业智能化建设的卓越成效。
01 命悬一线:6000吨供水量瞬间锐减
8月4日凌晨3时29分,中央控制室循环水操作台屏幕上,701水场3号循环水泵的电流曲线突然呈断崖式下滑,系统供水压力从0.498兆帕瞬间跌至0.205兆帕,供水量锐减约6000吨/小时。
"情况危急!"屏幕前的王会斌和金辉心中警铃大作。循环水一旦断供,全厂装置的冷却系统将中断,高温设备可能迅速损坏,化学反应面临失控风险,整条生产线或将停摆,后果不堪设想。
凭借着扎实的应急演练功底和公司下放的操作权限,金辉没有丝毫迟疑,立即通过循环水场集中控制系统,精准启动2号备用循环水泵,并同步精细调节出口阀门开度。仅用64秒,这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2号泵成功启动运行。
屏幕上的压力曲线随即稳步回升,供水量也迅速恢复至安全范围。同一时间,王会斌已冲到现场,确认2号泵运行平稳、出口压力稳定。事后的设备检查确认,故障原因是3号泵叶轮腐蚀损坏导致"掉量"。
02 智能护航:从"人拉肩扛"到"指尖操控"
"这关键的64秒,保住了整条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公用工程部系统专业副主任蒋军波在评价此次应急处置时,特别强调了"一键启泵"功能的决定性作用。
曾经,公司6套水场的DCS系统如同孤岛般分散,水泵电流、出口压力等关键参数无法远程监控,成为生产管理和安全生产的不可控因素。为打破这一困局,公司分阶段实施了循环水场集中控制系统智能化改造。
一期改造工程将6套装置的DCS系统整合接入中央控制室,16台具有回讯反馈功能的新电动阀头,实现了水循环系统的远程监控。二期改造工程在关键节点布下三重保险:磁致伸缩传感器监测液位波动,激光物位计校准精度,角位移传感器确保阀门动作无误。
"一键启泵"功能通过预先编制的标准化启泵逻辑程序,将原本多步操作、耗时较长的应急过程大幅简化,不仅降低了人为失误风险,更是极致压缩了应急响应时间,为应对突发状况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03 成效显著:智能化带来安全效益双提升
智能化系统投用后,带来的改变清晰可见。系统整合与全面的参数监控,让操作人员能第一时间掌握现场真实状态,精心设计的流程图和柱状图面板直观展示阀门阀位和状态,大幅提升了异常判断速度。
在701水场的控制柜里,包含40余条指令的"一键启泵"逻辑程序默默运行,将岗位员工千百次演练的动作转化为标准化代码。"以前光跑现场确认状态就得5分钟,现在64秒解决问题,如今28人的班组凭借智能系统便能稳稳掌控全局,这就是智能系统给的底气。"金辉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晨光透过控制室窗户,照在2号泵的监控窗口上,压力、流量、电流曲线在工艺指标区间平稳起伏。智能化系统改造见证着从"人拉肩扛"到"指尖操控"的跨越,科技赋能与员工责任共同守护的生产韵律,为企业的安全与高效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锦州石化这场64秒的应急处置,不仅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生产事故,更展现了智能化转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从分散的DCS系统到集中控制的智能平台,从人工巡检到远程监控,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这种"科技赋能+员工责任"的双重保障模式,为石化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随着智能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将更加可靠,应急响应将更加高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