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一写其实并不难,但还要给内容起名字并要起的好就很难。要概括的简明扼要且精准。它像是一篇文章的锁,就好像聊一个话题,只有限定了范围和定义,交流才是一次有质量的交流。可惜我写的东西总是没什么水准,反而很水,所以不容易锁得住。
一天天过去,已经不再看目前疫情情况的消息了。微信群又多,人也多,“好友”也多,七嘴八舌,总看下去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都乱了。真的、假的、卖口罩的、微微幽默的、谴责的、告知注意防护的,反正我不出门,家里也有吃的,口罩也不太用了。每天偶尔看看人民日报发布的最新消息就行了。我最近发现集体主义有集体主义的好,它会更给个人主义以发展的空间,听一家之言就得了,然后做自己的事去。当然,主要看这事自己是不是在意。我始终保持着如果做不了什么就安分守己,也不要给人添乱,这就非常好了。
实际上在此种环境下,说真的,对于我这样有读书生活的,或对有个人爱好的人来说不会有太大困扰,最多是把食材备足,偶尔下楼倒个垃圾之类的,足矣;亦丝毫不会觉得无聊。但同时,也在网络上看到这一时期的诸多让人悲伤的情况深表遗憾,自己终究无所作为,也或许是缺乏胆识。只是偶尔和朋友们聊聊微信,好心提醒大家稳定心神,理智生活,不要打乱自己的日常,在我看来这也同样重要。唯独想到科比的离世依然无法释怀,也是没办法,慢慢接受吧。
继续读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不知道多少人还会读这样的书了,写的特别引人入胜,只是内容有点敏感,或者说如果我想延展开来写读后感的话不是太容易通过。(前天的日更又被仅自己可见了)里面常常有些荒诞的设计或营造出一个乌托邦的环境,过度理性的人和等级森严的制式,在这样的范围里来描写一个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身处乌托邦中的处境(这只是其中一个桥段),读起来特别有意思,很能给读者带来一番思考。至少和好看的作品中丰满的人物一样,没有一个绝对好的体制,也没有一个绝对坏的体制。读了《美》,很难让我得出如此结论:这个“美丽新世界”真是太泯灭人性太不讲感情太差了我们不能变成那样等等,但反过来所谓如现实一般的生活状态(书里称之为“野蛮保留区”)似乎还是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就好像“左”和“右”,如何找到合适的尺度,拿捏至恰到好处,是值得每个人理性思考并要付出实践的。如前天那篇被cut的日更所述,人的自觉和自省是需要提升的,不要最先关心是否有人监督自己,同时自身的快乐也不能寄希望于外界。还要有系统性的常识积累和独立的批判思维、怀疑精神等等。我想,获得这些的最主要方式也只是读书了吧。就像蔡澜回答一位网友“除了读书还有什么办法能提升自己”时,蔡先生说的很简洁:没有。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除非是因为工作或有利可图或场面上的寒暄,对任何形式的简单和热闹都要保持警惕,一味追求速度会有后果等在后面,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享受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断送自己,尽管很多人无所谓。实际上很多“无所谓”或不在意就是标准渐渐变得模糊了,各方面的各种形式变得让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但时间终会客观地娓娓道出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