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四)从大盘鸡看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物种交换

最近听全球史的课程,老师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知识点。简简单单一份大盘鸡,来头可不小,不仅好吃,这还是一盘人类文明结晶的大盘鸡。

怎么说呢?这里头,鸡是中国土产,不过现在市场上的肉鸡有好几种,大部分都是全球各种鸡杂交培育来的,光吃鸡肉还分辨不出来是哪里的血统;大盘鸡里的宽面用的小麦来自西亚,里面的土豆来自南美,辣椒来自中美洲;所有的调料,花椒可能产自四川,八角大部分产自广西;油料也许是山东的,但做油料的花生是来自美洲的,油菜是欧洲的,大豆是中国的。

最后,大盘鸡说是新疆菜,其实是川菜厨师发明的。这确实是一盘体现了世界交换大融合的大盘鸡啊!

能够吃到大盘鸡,哥伦布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大功臣了。大盘鸡里边的土豆、辣椒、花生,这些都是美洲农作物,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发现了一个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物产丰富、自然环境非常好,并且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还没有接受到新世界的文化洗礼,非常容易被同化和控制,这里简直是欧洲殖民者的室外桃园。于是,哥伦布大交换就在这片新大陆上风生水起的开始了。

哥伦布带去美洲的食物也不少,包括小麦、鹰嘴豆、甜瓜、洋葱、萝卜、生菜、葡萄的藤蔓和甘蔗。不过带去的这些食物,更多还是供给欧洲的殖民者享用,印第安人既不感兴趣,也无福消受。

但真正说影响人类历史的物种交换,还是从新世界输入到其他大洲去的作物。

这些作物包括玉米、南瓜、花生、菠萝、土豆、番茄、红薯、辣椒、木薯、四季豆、腰果、蓝莓、黑莓、可可豆、向日葵、烟草、草莓等等。其中对人类历史意义最大的,要属玉米、土豆和红薯。这三种作物的共同点是,容易种植,并且能够饱腹,满足了人口扩张的底层需求。世界人口爆发,美洲作物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美洲作物的普及,世界根本养不起这么多人口,比如现在,玉米和红薯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离不开的日常食物。

美洲作物因为有几种廉价主食,上层阶级看不上,下层百姓离不了,所以要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那真是美洲作物比较重要了。


哥伦布大交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