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上的小朱朱# Day 57 心理学 巴纳姆效应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你觉得这段话和你像吗?

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都是以上这段相同的分析描述,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弗拉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呼应之前一篇关于星座不靠谱的文章)。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都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这种效应叫巴纳姆效应。

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 ,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知自我self-awareness,是许多测试、咨询、领导的第一步及前提假设。人们很多时候 ,会将自己迷失在他人的 “暗示 ”中 ,尤其当人的情绪低落 、失意时 ,对生活失去控制感 ,于是 ,安全感也受到影响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 ,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 ,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职场中 ,人们同样如此 ,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 ,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 ,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迅速认识自己,也是为大脑“省力” ,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

“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从这个角度而言,很多工作都是一种自圆其说,不少公司都会借助第三方或者人力资源部,把老板想做的事,说的话合理化,将希望的结果包装出来。

小朱朱,要锻炼和形成“跳出盒子”式的思维习惯,每天洞悉反省自己,别人说的话可以听一听,但还是要自我定位,因为“你所认识的我也只是我的一部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