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考研前的最后一个晚上

写在考研前的最后一个晚上

不知不觉,四年过去了。坐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感触着考研的氛围,内心竟不自觉地紧张起来。

但四年前的自己紧张了吗?

没有日记可循,四年前的记忆也略有一些模糊。依稀记得在图书馆自己的最后一个晚上,在层层的书架间背诵着肖四、肖八,当时自己其实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但当晚还是一直背到了凌晨一点。父亲曾说考研前放松一下,我说我并没有感到紧张,我只是想尽力而为。

记得考前的一个月,和一个同学(现在已经是宏观分析师了)去参加年级大会,他说如果考不上怎么办,我说尽力就好,或者工作或者来年再战。他又问如果初试过了,但是复试被刷了呢?我说那也只有尽人事听天命喽。他说我的心态是他见过的最好的人,我没有告诉他那就是我的一个重要目标。

其实每年考研人数都在创新高,这一方面是经济的不景气推迟了一部分本科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深化使得本科学历不再吃香,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但是事实上,如果你从头坚持到尾,不需要一年,从七八月份开始,那么到最后,与你竞争的都不是所有报名的人,而只会是五六十人

原因在于,一定有很多人是盲目地考研。他们并没有清晰的人生规划,也没有足够远的视野,同时没有对自己的优劣势有清晰的理解。他们很可能大学前三年只是完成一个学生的基本工作,学习也都是临时抱佛脚,在考研的浪潮下,他们只是盲从而已。盲从并不可怕,因为在宏观大格局下,跟随主流也许没有那么对,至少不会那么错。问题在于大学三年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复习质量,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从概率角度上你不能指望他/她在考研这个过程中完成比学习习惯更好的人的逆袭。还有很多人会在中途败下阵来。他们抗压能力不够,在早期复习阶段,由于太多的不熟悉,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因而很多人在那个时候就在心里种下“我不行”的种子。而在后面遭遇挫折的时候,尤其是在考场上遇到不会的题目,或者难题导致时间不够的时候,他们开始慌张、怀疑、恐惧,自然他们的答题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波动。还有很多人将考研视作命运改变的必经之途。一些就业不太好的专业希望通过考研转到金融、计算机,一些本科不太优秀的希望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学校,这些都是应该甚至是最优的。但是如果将人生命运的重量压在考研上,一个人的心态会很难保持平静。那样当出现一些或意外或客观的扰动时,比如因为压力大而呕吐、因为题目不会而恐惧、后悔,他/她的情绪波动会不可避免影响最终结果。

从高考得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结果=实力+心态。很多人会认为实力是第一要素,例如很多人认为自信源于强大的实力。但我觉得,心态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因为只有你相信自己,你才有动力和毅力去练就强大的实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考研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结果,当然我相信结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重要的事情是通过这样一场旅程来认清自己。

我们高考的时候还太小。高考前经历的都是按部就班的十二年教育,我们很少思考过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学什么样的本领、想做什么样的事情,以及为了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过上你想过上的生活、学会你想学会的本领、做到你想做到的事情你所愿意付出的代价。这世上从来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西方谚语叫做no pain no gain,也就是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而考研则不一样,在校生基本都是20岁左右参加考研,还有很多工作后再参加考研的。经历过高考的打磨和大学自主地探索自己的生活,一个学生应该将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事情有一个思考,并进而做出自己的规划和远景目标。当你已经设定了自己的远景目标,并回望你现有的20多年的人生,你就会知道阻碍或者帮助你实现目标的,从来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人生漫长马拉松中每日的习惯与坚持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当你明白考研无非是实现是你人生目标的一环,它重要,却也没有那么重要,你就会以一种更加泰然自信的方式去应对。而只要你在准备的过程中努力学习、认真思索,付出了足够的努力,那么结果一定不会差。而你所需要做的就仅仅是把考研的两天当作你这一年的总结,给这一段旅程画一个标点符号,仅此而已。

所以,让老学长给后来人一点忠告的话:愿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平静和专注的心态走完整个过程,你就是一个胜利者。

而将这样的心态注入你的灵魂,并为你的目标不懈奋斗,那么考研结果从来都不会那么重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