璃君说:自信是快乐的源泉,无论你过去经历过什么或者现在正经历着挫败,要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失去的让它去吧,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我请求长坤大师给我开示,他只告诉我两个字,自信。
因为平庸的没有闪光点,我时常会自卑,自卑的毛病是骨子里刻着的。我总想把自己活成那些身上自带光圈的女子,走在人群中那个特立独行的女子。
因为不满足于自己的状态,所以内心匮乏的杂草丛生,我看不见花开期待不到未来。这一点,长坤大师一语道破。
我说,如果有机会,我想过隐居的生活,逃离这凡尘俗世。
他说,真正的归隐不是人们理解的逃避俗世,而是用智慧来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才不会迷失。
般若智慧,是我这个在尘世的俗子所欠缺却也是最需求的。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百万富翁吗?”父亲答:“他是个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是谁那么无知发明了“完美”这个词。因为我从没见过十全十美完美无瑕的东西,即使是那些活下我们笔下的伟人,也都是有或多或少的缺点的。
我之所以有着如此偏激的观点,也正是从很小的时候扎在心里的自卑感。比如,我不漂亮,我不是次次考试都是一百,我不爱说话等等,数也数不过来的自卑使我看不到事物的闪光点。
世人大部分都是不完美的。这一点在后来我慢慢长了点见识后才慢慢看开的。
即使物质上已经很富裕,也会在某一点上有所不甘;即使有着倾世的容颜,也不一定能倾倒每一个人;即使有着不可一世的才华,也有不懂你的那么些人不知你在嘚瑟什么。
其实,这一切可能促成我们自卑的原因都是我们内心的假想敌。我们不可能是完美的,既然做不到完美就该坦然接受残缺带给我们的乐趣,自我鼓励也好,阿Q也好,都是我们击败自卑的出口。
李白在《将进酒》中豪言状语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这也是自信的畅言。
我们多数人的自卑感来源于没有这种自我刺激的雄心,与自己过不去,轻视自己。时常夸大别人的优点,反之,反衬自己多么的无能与渺小。
我用我自己的故事来告诉你这些自卑的毛病有多可怕:
我的小时候是和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起长大的。诸如妈妈时常唠叨:“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勤快,“你”怎么那么懒?“别人家的孩子”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你”怎么还没考及格?到了工作的时候,“别人家的XXX”被请回县里做老师,“你”跑到那么远的城市瞎搞;嫁人的时候,“别人家的xx”嫁了个老师离家又近,“你”嫁到那么远没有亲人去。
这些比较一直贯穿于我的整个成长,妈妈没有接受多少教育,不懂得如何保护我的心理我都能理解。但她的比较无疑给我的心理压上了沉重的石头:自卑感,虽然我也时常跟自己说每个人选择不一样闪光点也不一样,但还是搬不开她无形压在我心上的这块石头。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愿理她口中的“别人家的XXX”,甚至开始嫉妒她,我一次次反击妈妈:“如果你觉得别人家的XXX比我好,你就让她做你女儿啊!”。慢慢地,我开始模仿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压抑自己的本性学习她的乖巧,我学习她怎么穿衣服学习她闷在家里看书。
直到有一天,我穿了一件我并不喜欢的红色衣服去学校,还学“别人家的孩子”把头发盘的高高的,我以为我跟她一样就会很好看。到了学校,遇到一个平时很要好的同学突然盯着我说:“你最近换风格啦?喜欢穿亮色的?”看着她怪怪的表情,我以为她会夸我好看,谁知她接下来说:“可是我还是喜欢看你穿暗色系的衣服,这样感觉好俗气,头发别盘起来啊,这样老气。”。
可想而知我当时的心境是如何的。我无知的自卑感促使我去东施效颦,差点迷失了真正的自己,既可笑又可怜。
在摆脱自卑的阴影的路上,我一直努力发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然后,一点点努力放大自己的优点,因为击败自卑的最快方法就是赶快让自己自信起来。
自卑的人,喜欢把自己掩埋在自己卑微的世界。艳羡别人的人生,把自己所缺失的东西和别人所拥有的美好做比较,这样的艳羡与比较,只会葬送自己的本性,掩盖住自己可贵的闪光点。
要相信,这世上只有这么一个特别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