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少年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就这样死去,世界会怎样评价?
他说这是他看到的一个问题,他也很想知道答案。
2019年冬天开始的这场疫情,突如其来地冲击了所有人的心理世界。当生活被摁下暂停键,无数生与死的故事,生命的崇高与卑下、坚强与脆弱不断上演……这其中的感受者,也包括我们的孩子。他们也在用自己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用心感受着周遭的一切。疫情之下,孩子发出了“生命的意义”之问,对父母而言这可能也是一个没想到的挑战吧。
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有一天可能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尽管在你的眼里,此刻自己的孩子衣食无忧正当青春,怎会有此想法。但如果有一天他真的向你问出这个问题,你又该如何回应呢?
01、父母要理解这个成长现象,这是孩子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现象之一
首先,这是青春期心理发育正常现象。
父母要理解“探寻生命意义”是人的一种本能追问,也是12-18岁青春期阶段的心理现象之一。
16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这一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即人要寻找和确认自己,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向内探索,思考“我是谁? 我为什么活着?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这属于正常的成长现象。高中孩子探寻这个问题的现象更普遍一些。
其次,也可能有特殊情境触发的因素。
孩子忽然产生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或困惑,也可能是生活中特殊情境引起。比如当下疫情的冲击,大量关于生和死的信息,周遭人们的反应,孩子为此困惑、或无助或愤怒,并希望得到答案,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遇到较大的挫折、亲人或朋友的突然离世,也有可能触发孩子,网上曾有一组漫画《人生的意义与甜甜圈》中,孩子就是由亲人离世引发了“活着的意义”的困惑。
02、父母要重视这一生命教育的契机,抓住亲子深度沟通的机会
这里所说的重视不在于帮助孩子真正找到答案,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宏大的问题,对每一个人来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答案都不一样,这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去慢慢感悟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具体的答案,孩子可能也不在意你给出了那个答案,而是这个问题背后他的情绪和想法,需要被看见。
第一,认真关注孩子身心状态
首先要关注孩子最近的身心状态,了解有无特别的原因触动孩子心理,确保孩子处于身心安全的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观察和侧面了解:
总体的情绪状态;
能否正常进行学习作业;
吃饭、睡觉等生活规律如何;
与家人的相处情况;
孩子有无遇到较大的挫折,
孩子的同学关系怎样;
家里最近有没有争吵或矛盾等。
在孩子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可能对成人来说是不足为道的小事;但对孩子,却有可能是引发心理动荡的大事。当他的情绪、生活节奏都处在非常态的状态时,细心的父母应该及时看到;哪怕孩子不主动表达,父母也要有意识地持续关注,给予孩子适宜的帮助,这样也有助于化解掉可能存在的危机情况。
第二,把握契机加强亲子沟通交流
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加强亲子之间交流沟通的良机,也是家庭生命教育的契机。很多父母感觉到,孩子进了青春期,不是特别愿意主动与父母交流(当然这也属于比较正常的青春期现象)。现在孩子主动提出了问题,那就要抓住这个交流的机会。
同时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如今父母普遍都很重视的。网络上孩子轻生行为的新闻,对为人父母来说,每一次都是刺激和提醒,难免存着一份担心。孩子在当下疫情特殊时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孩子好好聊一聊,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给予孩子支持和理解,也引导孩子感受和认识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期望。要意识到这是生命教育的好时机,在孩子生命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施予积极的影响。
03、面对孩子关于生死的疑问,父母要用适宜的态度与方法回应孩子,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的几点建议
①父母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做到理解、尊重、重视
你会如何看待孩子这样的问题?有的父母感到不能理解,认为是孩子自己想多了,孩子矫情,甚至批评和斥责,或者直接搪塞,堵住孩子的表达。或者家长自己害怕担心,干脆不让孩子说这方面的话题,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有一个女孩在18岁生日过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在她小学时,曾一度被生和死的疑问困扰: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要死?她多次问父母,父母要么呵斥要么回避,告诉她“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于是每当再一次被这个问题困扰的时候,她告诉自己,等过了18岁生日就可以有答案了吧。但是当她过了18岁生日后,发现还是没有答案,困扰还是困扰……这个结果让她很崩溃。
假如她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尊重孩子的这个困惑,一次次陪伴她去交流和寻找,或许她可以把更多的心力放在自己的发展上,也可以拥有更好的身心状态去成长。
②平等、理性地与孩子展开对话
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值得我们放下父母权威,坐下来倾听他们的想法。尤其对进入青春期有独立思考的孩子,更不能简单粗暴地评判。如果孩子突然提出这个问题,而你又没有心理准备,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可以跟孩子商量: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爸爸/妈妈猜想你一定是有过自己的思考了,我也需要认真想一想,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好吗?
一定要避免对孩子生气、不耐烦、搪塞,尤其避免如下的话语:
想这些虚头巴脑的有什么用;
好好的想这些干嘛;
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什么生啊死的,以后不许再想了;
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在我看来,父母的第一反应,直接就决定了孩子的心门那一刻是向你打开还是果断砰上。当他的心门一次次地砰上,你想打开的时候就难了。
因此,父母要学会创设对话的氛围。选一个亲子之间都比较放松的时刻,比如晚饭后,温暖的灯光,柔和的表情,有利于话题的打开和开展。一个良好的对话氛围,父母需要做一些主导。对话时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父母可以更多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多说,与孩子探讨,认真地倾听他的想法。比如:
是什么让你想到这个问题的呢?
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呢?
你有什么担心吗?
父母也可以对这些问题做一些预案。比如孩子的担心可能与当下疫情有关,那么要储备与疫情相关的知识、时事和抗疫感人故事等。
③真诚建议,引导孩子与书或老师等交流。
如果孩子还是有疑惑,想要进一步探讨。父母也不妨为孩子创造条件与他人交流,比如他信赖的老师、长辈,学校心理老师等。也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比如
《活出生命的意义》,讲述的是从集中营活下来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对生命的感悟。
《一片叶子落下来》,通过一片叶子的一生诠释活着的意义。
让孩子与经典书籍对话,不仅获得内心的解惑,也得到思想上的引领。
④抓住生命教育的节点,如成长仪式、成人仪式以及生日等
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包含了生命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内容,而这些又是慢慢生长的东西,更在于家庭中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除了平时一点一滴的影响,父母可以有意识地抓住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事件和重要时刻,比如10岁成长仪式、18岁成人仪式、生日等,用写一封信、种一棵树等特别的方式,将你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生命精彩的祝福表达出来。
社交网络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给女儿写的信中提到:
“我们希望你们这一代集中做两件事:推进人类潜能和促进平等。”
如果孩子的内心从小种下了这些人生意义的种子,相信他的生命之树在长大的历程中一定更能扛风经雨。
写在最后
所以,如果孩子有一天向你问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为孩子的成长和思考而感到欣慰;
对孩子的当下给予关注;
真诚、尊重、平等地与他对话。
孩子从你的反应中,感受到父母一直都会在的倾听、理解和爱,才能安心地去探寻他自己的生命答案,才更有力量去发展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