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天,三小时二十七分钟,我阅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书写方式以对话的方式开始,我仿佛就是书中对话的一方。我时而觉得自己是青年,迷惘地对着哲人提问。我又时而觉得自己是哲人,面对着青年的反驳。就好像自顾己见的我,被现实中的人反驳,我太不现实了,这种想法太天真了。正如书中所写,青年们都想认真地生活,但很多人往往被自以为无所不知、通晓世故的年长者提醒“必须要更加现实”,进而不得不放弃当初的梦想;同时因为纯真,所以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累,感觉疲惫不堪。
书中所写,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我自认为我不是一个爱竞争的人,但是在内心的深处还是不禁将自己与别人做比较,这一现象体现在高考的胜负之中。我不服气成绩没我好的同学考的比我高,去的学校比我好。现在我放下了这一想法,我不能一直活着过去,沉浸在高考的失败中。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要活在“此时此刻”。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我只是想用这一免罪符,来承担我今后的错误。但是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我总是会想未来如何,如果之前我没那样就好了。但是现在我明白了要活在“此时此刻”。
猛然惊醒,但是临近高考突然的不想学习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当时的我,陷入了“廉价的优越感追求”。我想要成为成绩单佼佼者,但是临近高考,我也没有成为佼佼者。我开始寻求“廉价的优越感追求”。我做了逃兵,我选择了不做任何努力,别人也注意到我成为了逃兵。我满足了“廉价优越感追求”,我得到了想得到的关注,如今才发现这是如此不堪的,愚笨的潜意识。但这无法改变了,我也为我的逃兵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最初受到代价的惩戒时,我苦不堪言,悔不当初。我只能接纳自己,去改变那些能改变的。现在的我,觉得这个代价值得且是服务于我更好的人生。我不能一辈子靠运气,没有全力以赴的努力,何来成功。
也许在某个难眠的夜晚,也许是在某个受挫的瞬间,也许是在某一件事情上累到了极点。我总是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活着的价值是什么?没有我世界也没有什么变化?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贡献?在阿德勒的思想中,我得到了答案。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自己,不要用我“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去感恩生命。我的存在影响着我的家人。如果我危在旦夕的时候,周围的人也会因为“我还存在着”这件事本身而感到无比高兴,也就是并不要求什么直接行为,仅仅是平安无事地存在着就非常难能可贵。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但是,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有什么不好呢?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一点。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现实中所有的声音都在告诉我,不能做自己,只有小孩子才会毫无保留的表现自己的情绪。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听见了不同的声音。他告诉我,决定你的生活方式或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选择的权利握在自己手中。我可以光明磊落的做自己,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与你无关。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就可以很好的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关于课题分离,我们应该这样做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这一观点,帮我解决了我之前苦恼的宿舍关系。我们都是新认识的朋友,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在不停的碰撞。我第一次如此深的与人交往。生活习惯的碰撞,金钱观的碰撞。别人怎么做,怎么想都与我无关。我只要做好自己,活在当下就好了。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如果原意交往就无条件的信赖。关于背叛那就是别人的课题了。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在某个家庭里,晚饭结束之后,餐桌上满是餐具。孩子们回了自己的房间里,丈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只有妻子在收拾。而且,家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个人打算帮忙。如果按照常理考虑,这种情况下,妻子就会产生“为什么不来帮我?”或者“为什么只有我干?”之类的怨言。但是,这时候即使听不到家人的“谢谢”,也应该一边收拾餐具一边想“我对家人有用”。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用我对别人有用的观点来代替抱怨,就比如我现实生活中,在宿舍中,总是有人不好好做卫生。就这样抱着奉献精神远比抱怨要好的多。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自己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我不比为任何事情自卑。包括样貌,因为你长什么样子,只有自己在意。
关于生气,我们不必要和别人争论个高低,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我要做的是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那也并不是我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