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这一年老张17岁。他从江苏老家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
21岁,老张成了这里的一名职工,随后他从老家带过来一个姑娘,这姑娘是老张的发小。刚开始姑娘觉得这里艰苦,又远离家乡亲人,不愿意在这里待下去。老张说:“我尊重你的选择,你就在这里住一年,就一年。如果一年以后还不喜欢这个地方,你就可以回老家了。”
一年过去了,姑娘喜欢上了这个艰苦的地方,喜欢这里乡亲们,最主要是她越来越爱老张,这一年,姑娘成了老张的媳妇。
老张不爱说话,但他心肠特别好,不愿意让媳妇受半点委屈。媳妇吃不惯西北菜,就在家亲自下厨给媳妇烧制江南菜,虽然那时候没啥能吃的,但老张总是想办法让媳妇能尝到家乡的味道。时间长了,老张媳妇觉得过意不去,就说:“别老给我做好吃的了,条件这么艰苦,总是去求人家,那多不好,再说家里也不宽裕。这里的饭我真的能吃惯,不碍事。”
转眼几年过去了,老张家有了3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儿,老二和老三都是儿子。一家子日子过的虽然苦了点,但也觉得快乐幸福。
90年代,一波回乡潮席卷的全国,老大早早在服装厂找到了工作,老二和老三都成了大小伙子。三个孩子中就属老二建国学习特别好,考上了老家江南的一所名校,老三也在老家江苏找到了对象,此时老张两口子已经四十多岁,为了孩子不得不回老家开始某生计。
老张回去后发现老家已经大变样,老张祖上留下的老宅子已经破烂不堪。老张就和媳妇俩人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在这边安家落户了。两口子没有工作,只能在街边卖菜,为了节省开支,老张两口子就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农户里买菜。江南人吃菜都讲究,不但菜要新鲜,而且每一捆菜量不能大,还要品相好。
晚上,老张连夜把菜拉回来,老张媳妇就摘菜,分捆,收拾的十分仔细。为了多赚钱供老二上大学,就不得不增加蔬菜种类,无形中两口子工作量就加大了。夏天还可以,冬天江南的天气十分阴冷,老张媳妇的手常常在冷水里一泡就是个把小时,慢慢得了关节炎,疼的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为了让老三建军也落户,老张除了拉菜,就蹬着三轮车到处给人拉货。由于年龄大了,找其他工作特别难,就这样三轮车一蹬就是10年。
老二建国大学毕业被分到了上海一家化工企业工作,老三建国找了个江苏本地姑娘结了婚,还有自己的一栋房子,只有边疆的大女儿让老两口不放心,但这姑娘性格泼辣,总喜欢干自己喜欢的一摊子事,不用老张两口操心。
日子过得真快,一眨眼老张两口子就已经60岁了。老大云华有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老二建国已经是另一家化工企业的高管,在上海安家落户,老三建军在老家也有了自己稳定的工作。孩子一个个都有出息,都奔着自己的好日子努力着,唯独老张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该干啥了。
两口子一合计,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不可思议的决定,回以前的老单位去种棉花。儿女们给老两口做思想工作,但老张主意已定,谁也劝不住。
于是,老张和老张媳妇又回到了西北边陲,又回到了曾经奋斗过和挥洒青春的地方。又拿起了铁锹和锄头,开着拖拉机,忙活在棉田里。一干又是将近十年。
已经70岁的老张和媳妇干不动了,老二建国不忍心,准备把老两口接回上海。但老张心里舍不得离开这地方,这里有几十年的老朋友,有曾经住过的地窝子,还有自己亲手栽下的沙枣树。
每年5月,漫山遍野沙枣花无忧无虑的开着,一整风吹的枝桠频频点头,长的和老张一样快乐。这里虽然没有江南的水,江南的雨,但有大西北独有的西北风,西北风每年都很准时吹过来,好像带着希望,带着遥远的思念漫天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