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想要跨越阶层真的越来越难了?

早几年有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火了,大概是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这个结论得到了大部分人的默认,仅仅20年前后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以前经常是家里穷的娃越好学越懂事越知道主动学习,而家境好的娃不缺吃喝被父母逼着学习反而很逆反,至少读大学之前,很多穷人家的娃都在学习上面遥遥领先。而到了现在据身边人以及一些老师的反馈,中考高考状元,这些往往都出自住别墅开跑车的富人家庭。

7、80年代的农村娃们,那时候家里几乎都是一穷二白,但是家长的认知是只有读书才有出路,至少是支持读书的。有少数的天生资质出众的学生,一路考试过来就是过五关斩六将的节奏,只有极少数的能读上所谓的重点或者一本大学,这个数字有多少呢?

举个栗子:我上小学时,班里有50人左右,然后大多数人都上初中,约有40多人吧(因为上个初中难度并不大);

从初中上高中(指普通和重点高中,非职业高中),是一个很大的跨度了,我初三就复读了,初中时有两个班级,每个班约50人,最后读上高中的有10人以内,大部分人辍学了或者去上职专了。

高中之后,大约是一个年级有9个班,每个班90人左右。考大学,大多数人都读了大学,那一年赶上国家扩招,其中大专院校居多,我所在的重点班,最终上了一本线的只有6人,普通班一般是一个重点线的都没有。

农村娃想要考上学,全靠天分。学习不好早早就辍学了。补习班辅导什么的都别想了。

这就是大概的数据,只是一个数据说明。更多故事发生在大学后。

20年前,所有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不够,20年后,农村的父母反而觉得读书无用;城市的父母更加注重教育,甚至从早教就抓起。越有钱的家庭越有时间精力金钱培养孩子,更重视教育,自然寒门子弟起跑线落后一大截。

据一些网络报道“老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时发现,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孩子阅读面比较窄。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饱穿暖,孩子的学习上,鲜有问津。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愈发重要。”

20年后的农村比以前富裕多了,至少现在家家都是奔小康,很多家住着小楼房(自己建的楼房也有不少在县城买房的),开上小汽车(大多是10万以下的国产小汽车),吃穿不缺。对于孩子,吃穿玩都不缺,也舍得买,当然这个的消费层级和城市还是不能比。但是,农村最缺的是什么?是教育。

举个栗子:现在的儿童早教在城市里非常有市场,并且很多父母从小抓起以身作则,会让孩子更早的开发智力。但是农村,根本谈不上任何早教,父母和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没区别,更别提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了。

在农村以前会觉得只有上学才有希望。现在的很多家长会觉得上学之后还不是一样打工,挣得不一定多,还要晚几年才能挣钱,还不如趁早打工积累经验。这让我觉得以后的阶层可能就是这样慢慢稳固下来了,农村娃更难有出头跨越阶级之日。

随着时代发展,阶层越来越稳固了,跨越阶层的事情越来越难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独石口长城。衣服带的不够,不能跟随凌晨三点的队伍看日出观云海,小小遗憾。 六点半出发,到十二点半收队,不是在走路就...
    周湘泉阅读 201评论 0 3
  • 1:节制 食不可饱,酒不过量。 2:慎言 只讲对人对己有利之言, ...
    努努小灰人阅读 330评论 0 0
  • 冬春交际的时节,万物还没有应约前来,一切仿佛是那么的冷清。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我感觉到了她的期望,期望凋零的远去,...
    群子17阅读 180评论 0 0
  • 越努力越幸运是多少人的信念?而有的人用实践检验了这句话! 印章是古代有身份人的独有,印章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份文化传...
    唐玖儿阅读 808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