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芳华》这部片子有期待,源自严歌苓。
严歌苓,自幼父母离异,少女时代是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二十上下,在女性最青春的好年华,主动请缨,成为一名战地记者,自此“潜伏”在严歌苓身体里的“作家基因”一下爆发了。张氏说,成名于趁早。
严歌苓的成名也算早的。22岁那年,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值此,严歌苓开始在文坛崛起。后,李安、张艺谋、冯小刚等影视大腕陆续购买其小说的电影、电视剧的版权。这位与莫言、余华、迟子建同在鲁迅文学院汲取营养的女性作家,相比于他人,文笔更是极度凝练、高度精密。她文笔超美,善于描写,她会讲故事,生动的描述、精彩的故事,便是绝佳的结合。她刚柔并济,这就是外表柔弱、内心硬朗得女性作家所带给读者的不一样的文字感观。
如果你错过了《老师好美》《危险关系》《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陆犯焉识》……就不要再错过《芳华》。严歌苓善于写女性,认为女人比男人更有写头,因为她们更无定数,更直觉,更性情化、更敏感。
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共性,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有一点点缺心眼,她们是边缘的,弱势的。可就是边缘弱势的女性却如一滴水一样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其力如水,亘古绵长。《芳华》中的女性亦如此。拍《芳华》,冯小刚是看中了故事中的文艺兵情节和对青春的缅怀。初看,是文工团的盛世美颜;再看,是时代洪流以及战火淬燃中的命运残酷;再细看,是岁月洗炼之下的真情悲悯————“青春不是年华,是心境,是无边的憧憬,是恢弘的想象,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许久没有可看的电影,原定国庆档的《芳华》,算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事情,自然被列入计划。我喜欢买票去电影院,认为看电影是个非常“正式”的事情。取票、检票、进场,入座、关灯、这些环节与在家里不同,这是有“仪式感”的,这把很小的事情当做了很庄重的体验。即若在家里看,我也有锁门、关窗、拉帘、闭灯的习惯。 有些氛围,是观感愉悦的前戏,少了这些,观影便不是完整的。
昨日看新闻,知晓 《芳华》被撤档,心里是有几分不爽的。 徐徐迟迟,自有它的道理,好的事物,值得等待。待到春风传佳音,我们再相逢,期待《芳华》被善待,早日公映,买上一张电影票,走进电影院,用20多块钱为自己买回一次对青春的“共鸣”——它“热血、激情、担当、躁动、纯真,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大时代下的个人生命叙事,永远都会震撼人心。听严歌苓和冯小刚讲故事,《芳华》不会让你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