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颖茗草
1-
如果说,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早已注定了是这个结局,林妹妹是不是就非得悲伤度日,整天活在担忧中,终日以泪洗脸?
或许不是的,因为林妹妹会发现:她所担心的众多事情中,也仅有一件(宝玉娶了宝钗)是发生了,而其余90%的事都几乎没有发生。
她只是瞎操心了一场,白流泪了一番,可这却苦了她整整一个人生。
无论结局怎么编排,她,原本都是可以过好这一生的。
因为人生结局固然重要,但过程也一样可以精彩。
该怎样放下担忧,从容生活是林妹妹要学的生活态度与技巧,然而她并没有学到。
她只懂作诗,只懂比较,只懂爱宝玉,只懂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只懂活在担忧的未来中。
所以尽管她美如天仙,尽管她诗才横溢,但她依然郁郁寡欢,多愁善感,依然孤苦凄凉,最后含憾而终。
看到她的结局,我更多的是婉惜与同情。如果她活在今天,我或许会送她一本书:《你担心的事,9成都不会发生》,这样她的人生就可能被改写,甚至连结局都可以被扭转。
2-
不盲目比较,活在自怜里。
林妹妹自幼母亲早逝,被寄居于贾府里。以至于她神经特敏感,总是很容易把自己与其它人用作比较,包括身世,包括爱情。
而在众多人物中,林妹妹最爱与宝钗比较,因为她最介怀的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之称。只要是宝钗与宝玉相处之下有说有笑,她便觉得自己比不上宝钗,觉得宝玉有冷落她之意,然后便陷入自怜忧伤之中。
这种盲目的对比,只能说是被爱情蒙蔽了眼睛,毕竟恋爱中的智商为零嘛。但林妹妹只看到了他们的钗与玉,却忘却了宝玉与她的心意相通。所以每当宝玉跟她道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她便转泣为笑,却浪费了“空伤悲”的时光。
盲目比较只是让她忽略了表象与真心的较量,是压根无法比较的感情层次。
活在当下,走出“过去与未来”
林妹妹的一生都活在了“过去与未来”,却忘却了活在当下。
作诗填词赏诗时,她想到自己命运坎坷,不禁伤感;
花神节痛吟葬花时,她悲花亦悲己,不禁哭泣落泪;
室内兰花正鲜嫩叶茂,她却想到自己身弱多病,禁不起未来的风催雨送;
巧读《西厢记》时,她又再次联想到自己的孤单身世,不禁落泪。
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因为它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时间。
如果当下的你愿意,你就拥有了这1分钟的快乐,相反,你就丢失了这60秒的愉快。而决定权往往把握在自己手上。
改变“烦恼的方式”,学会智慧相处
01 爱人八分,留待二分爱自己。
林妹妹对宝玉的确情深爱切,她的一切情感变化都建立在宝玉的言行举止上,以致于忘了爱自己。
留二分的空间给宝玉,也是给黛玉自己,别听到谣言时,便绝吃绝喝的;也别只要看到宝玉与宝钗闲聊,便猜想宝玉变心,这样爱情饱和度只是活生生地折磨了两个人,浪费了相处的时光。
记住:太满的水会溢,太满的爱也一样。
02 众人进住大观园,轻松作诗自由过
原本林妹妹与众多姐妹及宝玉均在贾府进住,因元妃(宝玉姐姐,被封妃子)回家探亲,才建造了大观园。后来年轻一辈均搬进了大观园,还创办了诗社,日子过得欢欢喜喜,自由无拘束。
这有赖于贾母的开明与元妃的大度。贾母是贾府中最高地位的人物,作为一个老人家,她的确希望子孙们都能留在身边,然后她却舍得放手让他们搬去大观园,这无疑也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在亲子关系中,过度干涉也只会成为负担。
03 人脉浅中交,互相帮助拉感情
林妹妹一向孤高气傲,因此在书中也甚少会看到她求助于别人的章节,也因此,我想这就是她为什么一直人气不旺的原因了。
而宝钗却不同,她很懂得主动助人来拉拢人心。就在湘云作东海棠诗社时,宝钗意识到她银子不够用,还考虑到她的背景,便主动提出自带螃蟹以解湘云之困。于是湘云与她走得更亲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都是靠平时的积累而牢固的。与其什么事都自己扛,倒不如试试说出来可能效果更好。
3-
学会生活,从减少担忧开始,即使是《红楼梦》里的林妹妹也不例外。
如果林妹妹不盲目对比,她就不会轻易吃醋,也不会无缘由地与宝玉斗气;
如果林妹妹活在当下,不悲过去不愁将来,说不定她就会享受与宝玉相处的时光;
如果林妹妹爱宝玉只有八分,那余下二分爱自己,说不定她的病就能有所好转;
如果林妹妹懂得求助人或者被人求助,说不定其它人更喜欢的便是她,贾母等人觉得她也能干,说不定就把她许配给宝玉……
可这一切都仅是如果,因为林妹妹并没有这样做。她只是自创了属于她的担忧式活法,然而这些担忧,早已虐杀了原本属于她的幸福感。
借助林妹妹的例子,告诫我们:别活在担忧里,因为90%的担忧压根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我们的担忧也只能无补于事。所以,别盲目对比,别爱得太满,别独自苦撑,要学会求助于人。这样,人生的幸福指数才会有所提高!
PS:
参考书籍:《你担心的事,9成都不会发生》
作者:[日]枡野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