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卢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诗意的表达,便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无善无恶”为心之体,心之体则原本“同归于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如如不动”,心学所说的“不动心”。
能够不动心,则是对心灵最终的安顿,对人生最终的救赎。
归结为一点,便是“心不为所动”。

心不为所动,乃成事矣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现代人为什么这么忙?
人忙源于心忙,心忙源于没有落到那个“如如不动”的本体之心上,失去了那个主宰,心于是就乱了。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明明在吃饭,脑子里却在思考焦虑着别的事,根本无心吃饭。
归结,忙的本质,是心乱;心乱的缘由,则是心浮。这就是所谓浮躁。
这背后是心忙惯了,就要慢慢止住这惯性。
如何止住?做任何事,就努力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眼下的事,不胡思乱想,不焦虑纠结。
如此则不仅精神能得安宁,事情也更容易做好。这就是“收摄”,需要练习和慢慢来,日久自见功夫。
心不为所动,方能克制情绪
情绪是人的大敌,坏了心情,也坏了事。
如何克制情绪?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收敛得,愤怒嗜欲正沸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克制情绪的3种情境和3个对治之法:放纵时忍默,任性时收敛,愤怒时消停。
这3种情境,正是情绪最容易失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三种典型时刻。而我们之所以容易被这三种情绪牵着鼻子走,是因为不自知。
假如我们身处其中时能够意识到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时刻,那正是悬崖勒马的转机所在。
之后,你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气。这并不简单,因为人最容易在做不到时放弃,听之任之。
“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既是在说一个事实也是提醒,你不去做就是无能和懦弱。
真正的办法: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情绪来了,你只需要知道情绪来了,觉知着它,然后就随它去,不必有压制之类的心思,然后情绪自己就会慢慢平复。
这也需要练习,功夫越深效果才能越大,最后就是不受情绪左右。
而且要有一种意识:越是艰难困苦时,越是修心的好时机。
心不为所动,便是出世
人要磨炼自己的性子,心不为之动的境界也是磨炼出来的。磨炼的方法,是“做事”。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将出世和入世打通为一体,是心学的伟大。
入世是修行,不动心便是出世。故曰:
“以入世事,炼出世心;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心不为动,原来这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