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大的赢家--司马懿

司马懿之所以被视作三国时期的“最大赢家”,根本缘由在于其凭借超凡的政治耐性、军事禀赋以及家族筹谋,于乱世之中渐次瓦解曹魏政权,最终为司马氏代魏立晋筑牢根基。他的成功,不单是个人权术的获胜,更是对历史趋向的精确把控。

如果让我总结的话,我觉得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1:具有高人一等的生存智慧,以“隐忍”跨越四代君主

打不过你,就比谁的命更长。司马懿就是这样想的。他以更长的生命,看着一个个对手先于自己离开。就是常说的:熬死所有对手。

司马懿(179-251年)享年73岁,远超同时代主要人物:

1.曹操(66岁)早去世31年,刘备(63岁)早去世28年,孙权(71岁)虽在他之后离世,但寿命亦不如司马;

2.诸葛亮(54岁)早去世17年,曹丕(40岁)早去世25年,曹叡(36岁)早去世12年;

3.其子司马师(48岁)、司马昭(54岁)亦未及父寿。

正是这种长寿优势使其能持续积累政治资本,并在关键时机(如高平陵之变)发动致命一击。

命长的原因可不仅仅是身体好。就算你身体好,在那个政治斗争极其残酷的环境下,你也可能随时会死于政治斗争。比如:杨修,荀彧等。

要想命长,除了身体好,还得有很强的政治情商。司马懿的隐忍就是他长命的钥匙。

在曹操时期,装病拒征(201年)、低调任文学掾,避免卷入嫡庶之争;

在曹丕时期,献策支持代汉称帝,获授尚书仆射,成为托孤重臣;

在曹叡时期,被猜忌时主动交出兵权,以退为进保全身家;

在曹芳时期,假意病重麻痹曹爽,暗中策划政变。

原因二,以极高的军政实绩,奠定权力根基的核心资本

一方面,他靠对外战争的军事成就积累威望。

对抗对抗诸葛亮(231-234年):以“坚壁清野”战术消耗蜀军,化解五次北伐威胁,被曹叡赞为“西线长城”;

平定辽东(238年):千里奔袭歼灭公孙渊,彻底解决曹魏东北边患;

击退东吴(241年):闪电突袭皖城,焚毁吴军粮草船舰,迫使孙权撤军。

另一方面,他还利用掌控禁军与地方都督来稳固权力

1.通过长期任职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逐步将洛阳禁军(武卫营、中垒营)与地方重镇(关中、荆州)兵权收归司马氏;

2.关键岗位安插亲信:如王昶(荆州刺史)、邓艾(淮南都督)、州泰(兖州刺史)。

第三,发挥高超的权谋,通过精密算计,策划高平陵之变

先是故意麻痹曹爽:从正始八年起,装病示弱,甚至表演“持衣衣落,指口言渴”的濒死状态;并且放任曹爽专权腐败,使其丧失士族与禁军支持。

接着,精心策划政变:一是控制武库,派长子司马师率死士三千夺取洛阳兵器库,武装私兵;二是封锁洛水浮桥,阻断曹爽调兵反扑;三是挟持郭太后,以“清君侧”名义获得合法性;四是诛灭曹爽三族,彻底铲除宗室势力,史载被杀者逾五千人。

第四,有计划、有预谋地实施家族传承计划,历经三代接力完成代魏

先是司马师(208-255年):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255年),巩固淮南防线;创立“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度,集军权于司马氏。

接着是司马昭(211-265年):攻灭蜀汉(263年),积累统一功勋;弑君立威(260年杀曹髦),迫使曹奂禅让。

最后由司马炎(236-290年)完成最后一击:正式受禅称帝(266年),建立西晋;灭吴统一全国(280年),终结三国分裂。

第五,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曹魏制度缺陷与士族崛起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制度出现

一是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状: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本为拉拢士族,却导致门阀势力膨胀。司马氏为东汉儒学世家,司马懿作为河内士族领袖,天然获得士族支持。

二是宗室衰弱与权臣专权给朝廷造成混乱:曹魏严防宗室,逼死曹植,导致曹爽等近支无能;司马懿借“辅政大臣”身份逐步架空皇权,复制了汉末权臣模式。

三是北方经济的优势:曹魏占据冀州、豫州等中原核心区,人口与粮食产量远超吴蜀(曹魏443万户 vs 蜀汉94万户),为司马氏统一提供物质基础。

司马懿的胜利本质是“制度漏洞+个人能力+历史机遇”的产物,为后世提供了乱世生存的终极范式。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是最适应乱世规则的政治生物。

在三国的血腥博弈中,最终胜出的未必是理想主义者(如诸葛亮),而是最擅于在体制内操纵规则的现实主义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