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规范课后服务 学校:依法依规灵活执行 家长:满意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最近各省市正式出台的中小学课后服务指导意见的两大共同点中,可以看出,课后服务正逐步走向常规话、正规化、和理性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理念,考虑到学生学习与作业等的真实情况,兼顾到家长现实工作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困难,是一项非常得民心的教育新规。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以上课后服务的四种主要形式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课后服务的形式与内容,突出解惑、兴趣、阅读、专题教育四个方面,愈发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顺应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逐渐走出了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阴霾,彰显素质教育让少年儿童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各地学校教育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活动,既是教育工作的应有之意,又凸显教育的人文关怀。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按照素质教育的统一要求,教育部一再强调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顺应孩子身心发育成长的基本特点,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活动,以满足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及家庭现实状况的基本需要。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以往各地中小学、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基本三点半之前就放学,让家长把孩子接离学校;这既严重违反“8小时工作制”的基本规定,又缺乏人性化关切!下午三点半,正值正常上班期间,许多家长都在单位工作,为了接送孩子,不得不请假离岗,引发社会许多矛盾问题,令家长非常不满。教育部开展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活动,是有效化解这一突出难题的人性化之策。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各地中小学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方便学生和家长的同时,也要切实考虑教师的感受。教师的“减负”问题已经提上日程,真正做到让教师减负,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增加教师收入,切实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2、尊重教师的劳动,不得刻意丑化教师工作;3、关心教师生活实际需要,教师也有家庭,老人与孩子也需要照顾;4、不能让教师超负荷付出,关注教师身心健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奶奶,我是石头。你回家来吧,我都想你了!你都三年没回家过年了”! 电话这头,老杨攥着手机的手不停的哆嗦,眼泪止不...
    似曾相识a阅读 749评论 20 24
  • “嘿,你好吗?” 你刚结束那繁重的学业,正踏上回宿舍的路吗? 走过去的坎坷,都是在增加你生命的宽度, 你的付出都会...
    凌晨一点半的Tony阅读 404评论 0 5
  • 01 昨天一位打扮入时的客户和我聊关于“精致”的话题,她最后说了一句:“女人的精致是需要金钱堆砌的!”而我却是那么...
    李晓木阅读 1,005评论 11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