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比如:长辈们在小一辈的面前做不正当的事〔抽烟,打架〕,久之,小一辈也会学长辈们抽烟,打架了。
这是源于百姓生活的一个俗语。原来人们居住的房屋大多都是土木结构,要由掌握建房技能的木工师傅来建造完成。这种房屋形式多样,有的华丽雄伟,如宫殿寺庙,有的简陋朴素,如居民住房。但无论其大小好坏,都要有柱(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栋(脊檩,正梁)、梁(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檩(架在山墙或屋架上用来支撑椽子的长形构件)、椽(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直径较小的木料)等构件组成。一般两间房屋要有三梁六柱,但有的是多梁多柱。 木制结构的房屋结构严密,具有很深奥的科学原理。所以一旦上梁安放不正,就会影响整个房屋结构,下梁自然也不正了。后来用“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比喻起主要作用的人如领导和长辈做事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其余的人就会跟着这样做。
故事1
宋朝时,陈州接连发生自然灾害,朝廷派贪官刘得中和杨金吾开仓卖粮,他们假公济私抬高粮价,还在粮食里掺沙,分量还不够。老百姓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极为愤慨,但也没办法,只有叹息:“上梁不正下梁歪”
故事2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读解】
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曾三番五次地论说:
“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子路》)
“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子路》)
孟子也说:
“自己不正直是不可能使别人正直的。”(《孟子·滕文公下》)
一句话归总,就是——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
儒学的政治学强调领导人的表率作用,这与我们今天所推行的廉政建设思想是一致的。
* 以上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大宝健
最近听到很多朋友都在讨论管理和教育,都觉得很难。
我觉得特别可爱,因为这世界真的特别公平。
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
男的被管理整的焦头烂额。
女的被教育整的焦头烂额。
其实如果把教育和管理换个位置,他们的道理是一样样的:讲白了都是御下之术,考验的都是领导力。
正如老子所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所谓的上梁正也好,管理教育也罢,不过是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也就是以身作则而已。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就是我到处怼没有时间观念的人的原因
时间观念乍看是小事,其实是天大的事。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最后引用鲁迅大大的一句名言作为结尾: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